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3)
2021-04-06 14:45法治日报浏览:次
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
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
●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这一群体精准营销;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
● 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治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3月17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超前消费观念盛行
网贷平台瞄准校园
随着这届年轻人超前消费观念的兴起,校园内的“青春债”也一度横行。在豆瓣发起的“负债者联盟”小组里,一个个贷款故事触目惊心。
《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一些小贷公司的违规校园贷产品再次出现在市场上。面对多方面的严查,这些“校园贷”使尽浑身解数,花招百出。近几年,随着网络贷款逐渐被禁止,有的“校园贷”躲在学校公告栏、厕所墙上的小广告里,在学生面前不断刷存在感;有的躲在很多学生的朋友圈里,时不时用奢侈品引诱年轻人,用“白拿”的方式欺骗这些涉世未深的金融消费者;在校园内,做代理的在校生源源不断。还有一些贷款平台,把“大学生”这个身份模糊成“年轻人”,审核放贷时不再需要学生证,只要身份证和手机号。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直言,面向学生的小额贷款,如果授信主体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并且进行了相关风控调查,还算是可行的;可怕的是那些假借各种名目和噱头的“校园贷”“套路贷”,往往在隐秘之处向年轻人伸出黑手。
此前,上海某小额贷款平台风控专员张枫(化名)向《法治日报》记者透露,风控工作主要看借款人的两个方面,即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可以通过央行征信系统来审查这两点。正规的贷款要对征信和流水进行筛查,不满足要求的不能放贷,但很多贷款公司不上征信系统。
“风控的流程一般是先收集材料,然后对材料的真伪进行审核,对征信也有一定的时间段要求。初审过了之后,可以去一些第三方平台查询贷款人的信息。还有就是查电话号码,看看贷款人有没有和网贷黑名单联系。同时,要确定是本人在贷款,不能说一个人因为自己失信了,就去找关系好的人帮忙贷款。”张枫说,初审完成后,还要与申请贷款人身边的人电话联系,一定要确认配偶等人支持其贷款,还需要专门的人去实地查看,并核实申请贷款人的收入和负债。
在张枫看来,一些网贷平台对学生贷款不进行审核,属于“缺德”。风控本来就是还原客户真实的收入和负债,然后判断其还款能力,再通过沟通去了解其还款意愿。“一些网贷平台在进行风控审查时只看学生的学籍是不是真的,只要学籍没问题,那人就跑不了,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威胁,而且那些催收的人还会给学生身边的人打骚扰电话、发骚扰短信。”
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
●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这一群体精准营销;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
● 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治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3月17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超前消费观念盛行
网贷平台瞄准校园
随着这届年轻人超前消费观念的兴起,校园内的“青春债”也一度横行。在豆瓣发起的“负债者联盟”小组里,一个个贷款故事触目惊心。
《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一些小贷公司的违规校园贷产品再次出现在市场上。面对多方面的严查,这些“校园贷”使尽浑身解数,花招百出。近几年,随着网络贷款逐渐被禁止,有的“校园贷”躲在学校公告栏、厕所墙上的小广告里,在学生面前不断刷存在感;有的躲在很多学生的朋友圈里,时不时用奢侈品引诱年轻人,用“白拿”的方式欺骗这些涉世未深的金融消费者;在校园内,做代理的在校生源源不断。还有一些贷款平台,把“大学生”这个身份模糊成“年轻人”,审核放贷时不再需要学生证,只要身份证和手机号。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直言,面向学生的小额贷款,如果授信主体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并且进行了相关风控调查,还算是可行的;可怕的是那些假借各种名目和噱头的“校园贷”“套路贷”,往往在隐秘之处向年轻人伸出黑手。
此前,上海某小额贷款平台风控专员张枫(化名)向《法治日报》记者透露,风控工作主要看借款人的两个方面,即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可以通过央行征信系统来审查这两点。正规的贷款要对征信和流水进行筛查,不满足要求的不能放贷,但很多贷款公司不上征信系统。
“风控的流程一般是先收集材料,然后对材料的真伪进行审核,对征信也有一定的时间段要求。初审过了之后,可以去一些第三方平台查询贷款人的信息。还有就是查电话号码,看看贷款人有没有和网贷黑名单联系。同时,要确定是本人在贷款,不能说一个人因为自己失信了,就去找关系好的人帮忙贷款。”张枫说,初审完成后,还要与申请贷款人身边的人电话联系,一定要确认配偶等人支持其贷款,还需要专门的人去实地查看,并核实申请贷款人的收入和负债。
在张枫看来,一些网贷平台对学生贷款不进行审核,属于“缺德”。风控本来就是还原客户真实的收入和负债,然后判断其还款能力,再通过沟通去了解其还款意愿。“一些网贷平台在进行风控审查时只看学生的学籍是不是真的,只要学籍没问题,那人就跑不了,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威胁,而且那些催收的人还会给学生身边的人打骚扰电话、发骚扰短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