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
PC版

谁动了我的信息:个人信息在"裸奔" 用户毫不知情(2)

2021-03-29 14:25正义网浏览:

  商家企业以智慧为名,却行“偷脸”之实。个人信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裸奔”状态,令人细思极恐。 
  从被各种推销电话骚扰,到下载使用App被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自己的信息被泄漏或不当使用的情况。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也和个人信息保护有关。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广泛使用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个人信息监管、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相关刑事犯罪的同时,如何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记者对此采访了相关学者、检察官以及关注个人信息保护议题的代表委员。 
  1 担忧: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及不当使用 
  “下载一个App,却要求获取我的通讯录、麦克风等权限,实际上这些权限的获取和App本身的正常使用没什么关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剧创作室主任吕卉告诉记者,自己就曾遇到过下载App被过度获取隐私权限的情况。提到当时的情景,吕卉语气颇为无奈。 
  与吕卉的遭遇相似,全国政协委员、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如果App要求获取的用户权限与App本身的功能使用并无关系,这就属于对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比如,就打车软件而言,获取用户地理位置是必需的,但如果还要求获取用户的相册、通讯录等权限,则属于过度采集。”迟日大表示。 
  据了解,自工信部2019年11月首次组织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至今已有11批657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被点名通报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尽管如此,与现下多如牛毛、令人不胜其烦的App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相比,专项治理的成效并不能满足群众的殷切期待。“这也恰恰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立法的重要现实意义之一。”迟日大表示。 
  同样聚焦个人信息保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更关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对流调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刘艳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她告诉记者,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要关键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可使流调工作更具效率。刘艳认为,对流调过程中采集的数据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涉及个人隐私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涉及国家安全保护,比如定位数据信息、个人身份信息等。” 
  “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存在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储存、使用以及个人隐私范围的界定不明确等问题。”刘艳说。 
  2 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程 
  采访过程中,三位代表委员都提到了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同时表示需要明确数据收集、处理、使用的义务边界。 
  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迟日大建议从三方面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标准。他表示,目前关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范存在数量庞杂、内容交织、效力层级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应对相关的标准、规范加以整合,力争出台内容全面、规范合理、效力层级较高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二是要严格限制和监管“隐私换便利”情形,通过具体的规则设计和技术手段,解决App协议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三是在法律责任上采取强监管的立法取向。比如,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害数据安全行为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内容,以便与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相关规定相适应,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法律保护格局。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