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
2020-12-21 13:19人民日报浏览:次
扎根田间地头,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创新故事)
盐碱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专家。前不久,从中国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学校引进教授胡树文历经十余年攻关探索出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被专家组鉴定为“当年修复、当年高产、多年稳产”“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等知名专家,经过认真评审,一致认为:胡树文团队创建了快速脱盐生态修复重度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破解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006年归国后,胡树文被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聘为引进教授。“做科研就要解决真问题。”经过慎重考虑,胡树文从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功能性肥料研究转向盐碱地改良,并把目标锁定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松嫩平原的盐碱地。
松嫩平原的盐碱地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盐碱并存、土壤结构差、碱化度高,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一类盐碱地。由于弃耕多年,许多盐碱地趋于荒漠化,春天白茫茫、冬天沙尘扬,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实验分析,胡树文团队发现,这里的盐碱地pH值和含盐量高,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同时,该地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发达、地下水丰富,改良后适合种水稻。只治不用白费功,胡树文决定探索“盐碱地快速脱盐种植水稻”的综合配套技术。他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了通榆4000亩示范方、大安5000亩示范方、前郭万亩示范方等十几个盐碱荒地生态修复试验区。
随后,胡树文带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在通榆县八面乡的试点搭起窝棚、建起简易实验室,大家一起抡铁锹、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灌排水……
针对存在的难题,胡树文团队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针对盐碱土盐碱并重、土壤结构差的问题,他们发明了兼具置换土壤钠离子功能与黏结土壤颗粒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脱盐效率显著提高;
针对水稻发芽率低、长势差等难题,他们发明了稻种包膜技术,研发出集降盐、控释于一体的抗盐缓控释种衣包覆剂,解决了保苗、齐苗问题;
针对土壤肥力低、速效肥料养分流失快等问题,他们发明了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料……
辛勤的汗水换来喜人成果。治理第一年就实现了“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水稻平均亩产1000多斤!改良后的盐碱地交给当地农民种植后,水稻保持了连年高产。
近几年,胡树文带领团队再接再厉,一边持续改进技术、完善方案,一边在我国多个盐碱地分布区推广这套工程技术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累计超过7000公顷重度盐碱地得到修复利用,辐射面积超过7万公顷,年新增粮食产能3亿斤以上。
“我国的盐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其中盐碱耕地就有600万公顷。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改良、利用的意义重大。”胡树文告诉记者,“盐碱地改良任重道远、前景广阔,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责任编辑:刘晓方)
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创新故事)
盐碱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专家。前不久,从中国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学校引进教授胡树文历经十余年攻关探索出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被专家组鉴定为“当年修复、当年高产、多年稳产”“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等知名专家,经过认真评审,一致认为:胡树文团队创建了快速脱盐生态修复重度盐碱地工程技术模式,破解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006年归国后,胡树文被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聘为引进教授。“做科研就要解决真问题。”经过慎重考虑,胡树文从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功能性肥料研究转向盐碱地改良,并把目标锁定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松嫩平原的盐碱地。
松嫩平原的盐碱地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盐碱并存、土壤结构差、碱化度高,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一类盐碱地。由于弃耕多年,许多盐碱地趋于荒漠化,春天白茫茫、冬天沙尘扬,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实验分析,胡树文团队发现,这里的盐碱地pH值和含盐量高,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同时,该地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发达、地下水丰富,改良后适合种水稻。只治不用白费功,胡树文决定探索“盐碱地快速脱盐种植水稻”的综合配套技术。他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了通榆4000亩示范方、大安5000亩示范方、前郭万亩示范方等十几个盐碱荒地生态修复试验区。
随后,胡树文带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在通榆县八面乡的试点搭起窝棚、建起简易实验室,大家一起抡铁锹、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灌排水……
针对存在的难题,胡树文团队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针对盐碱土盐碱并重、土壤结构差的问题,他们发明了兼具置换土壤钠离子功能与黏结土壤颗粒功能的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脱盐效率显著提高;
针对水稻发芽率低、长势差等难题,他们发明了稻种包膜技术,研发出集降盐、控释于一体的抗盐缓控释种衣包覆剂,解决了保苗、齐苗问题;
针对土壤肥力低、速效肥料养分流失快等问题,他们发明了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料……
辛勤的汗水换来喜人成果。治理第一年就实现了“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水稻平均亩产1000多斤!改良后的盐碱地交给当地农民种植后,水稻保持了连年高产。
近几年,胡树文带领团队再接再厉,一边持续改进技术、完善方案,一边在我国多个盐碱地分布区推广这套工程技术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累计超过7000公顷重度盐碱地得到修复利用,辐射面积超过7万公顷,年新增粮食产能3亿斤以上。
“我国的盐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其中盐碱耕地就有600万公顷。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改良、利用的意义重大。”胡树文告诉记者,“盐碱地改良任重道远、前景广阔,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