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省份、逾半寿险公司遭遇恶意投诉“全额退保”(4)
2020-08-14 17:45南方日报浏览:次
聚焦
“代理退保”隐藏三大风险
律师建议对黑产团伙加大打击力度
事实上,“代理退保”已经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今年4月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关于防止“代理人投降”有关风险的提示》(下称《提示》),提醒消费者“代理退保”的隐患,并防止犯罪分子以“维权”为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恶意退保黑色产业链团伙,通过网络或现场交易买卖被保险人的身份信息、保单信息、收集银行卡的信息进行交易,然后通过欺骗、误导等手段诱骗当事人办理退保,存在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构成刑事犯罪,应加大打击力度。
银保监会:
不要相信所谓的“代理退保”
银保监会消保局在《提示》中提醒,“代理退保”行为隐藏至少三种风险。首先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为牟取利益,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消费者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其次是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某些“代理退保”行为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为目的。退保前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再次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时,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银保监会消保局表示,通过投诉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但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则可能会对行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最终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要充分考虑自身保险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的人身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消费者应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防止上当受骗。
律师:
“代理退保”或涉嫌诈骗罪
“代理退保”已经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秩序,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吴兴印认为,恶意退保黑色产业链团伙,在非法交易买卖投保人、被保险人个人信息及保单、银行卡信息,构成侵犯公民信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吴兴印表示,恶意退保黑色产业链团伙,主要通过网络或现场交易买卖被保险人的身份信息、保单信息、收集银行卡的信息进行交易,然后通过欺骗、误导等手段诱骗当事人办理退保,代理人通过收取退保保费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退保提成获取非法的收益,再欺骗误导当事人通过降低保额、减少、变更险种等手段重新投保,再获取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佣金,从而形成黑色产业链。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