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司法
PC版

权利处分视野下认罪认罚案件反悔应对机制(3)

2020-07-30 10:36正义网浏览:

  2.反悔后的有罪供述效力问题。对于反悔后有罪供述是否还具有可采性,实践和理论界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实践中基于“不浪费证据”和“没有违法取证就等于有可采性”的理念,对于反悔之前所取得的证据并非全部排除。理论界则基于自白任意性原则,主张对所有有罪供述,包括凭借有罪供述获得的其他客观证据一概加以排除。
  笔者认为:对于在一审判决之前当庭撤回具结、表示反悔的,对其协商期间的供述应该一律予以排除。因为此时公法契约尚未生效即告撤销,作为标的物的“认罪认罚供述”当然也随反悔而失效,这种失效的原因不在于其违反了程序,而在于尊重被告人的权利处分自由。如果该供述不能排除,从长远角度来看,将阻却被告人参与认罪协商积极性,不利于认罪认罚制度的广泛适用。而对于依照供述所获客观证据,依照实践中对于“毒树之果”的处理方法不宜被排除。对于在一审判决后的上诉型反悔,由于相关有罪供述已经过法官的自愿性、真实性审查,经历了完整的庭审举证质证,与其他有罪证据构成了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体系,不能以单纯的反悔来排除该份有罪供述的可采性,必须由被告人提出新的事实、新的线索或新的证据证实该份有罪供述的不真实性和非自愿性,否则二审法院完全可以结合其他证据,特别是上文中提及的认罪认罚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来采信该有罪供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非协商期间,例如前期侦查期间所作的供述,仍然要根据普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自白任意性规则考查其效力,而不受其被告人反悔与否的影响。
  (作者为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