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海南检察出实招亮狠招(2)
2020-01-16 12:41新华网浏览:次
新华网海口1月16日电(记者于子茹)2017年7月1日,海南省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截至去年,海南省检察机关共立公益诉讼案1860件,办理诉前程序1605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53件,共挽回、复垦非法改变用途和占用的耕地774.24亩、挽回被损毁国有林地1317.75亩、督促关停和整治排放污染企业164家、督促治理恢复被污染的水源地面积11.3万亩、挽回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总案值1.09亿元、督促治理海洋污染面积约116.8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来到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实地探访海南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在采访期间,海南省检察机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海南实践”和“海南经验”。
追究船主责任,斩断盗采海砂“黑帮手”
在海南,非法盗采海砂,屡禁不绝。
“当前海洋执法部门打击非法盗采海砂存在手段不足、被追究主题单一、未追究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造成违法成本低,导致非法盗采海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一直持续且愈演愈烈。”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刘本荣说。
为斩断海砂盗采的“黑手”,海南省检察机关探索将船主列为共同被告,尽量将船舶所有人、出租人、涉案在逃违法犯罪人员列入公益诉讼共同被告一并起诉,加大对非法盗采海砂打击力度。
“海南省检察机关组织一批盗采海砂类公益诉讼案件,不仅向海洋生态破坏实施者主张损失赔偿,还将盗采海砂的‘黑帮手’船主列为打击目标,发挥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独特作用。”刘本荣说。
在张某、蔡某等2件非法采砂案中,除依法追究其非法采矿刑事责任外,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同时以民事诉讼案件立案调查,并要求盗采海砂者和船主共同承担海洋损害赔偿责任,并对破坏的海洋生态予以修复。
据了解,自海南省检察机关去年3月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确定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线索154件,立案129件,诉前检察建议93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3件,治理近海及海洋污染面积约116.8万平方米,追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200余万元。
“无人机+大数据”,破解公益诉讼“三难”
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难、取证难,制约着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对此,海南检察机关采用“大数据+无人机”公益诉讼线索收集模式,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发现线索、固定证据。
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海洋检察室内,海口市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展示着“群众举报”“网格巡查”“视频监控”“水体办件”等多项信息。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检察干警可对平台中群众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筛选可能构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
2018年底,检察干警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线索排查时发现,11条举报信息同时反映某工地非法向周边海域倾倒建筑垃圾,但相关部门反馈的处理结果却为“查无此事”。这一情况引起检察机关的注意。为核实情况,检察干警多次前往被举报工地,也均未发现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检察干警启用无人机,开展动态跟踪隐蔽调查,全面侦查群众举报区域存在的违规倾倒垃圾行为。在多天的航拍取证下,检察干警获取了工地转运、倾倒建筑垃圾和倾倒船舶交接等一套完整证据。
“‘无人机+大数据’已成为获取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重要方式。”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介绍,海南检察机关已构建发现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一图一格三排查”大数据体系,即以建立公益诉讼网格化排查一张图软件系统为基础,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日常无人机网格排查、定期全省统一排查、跨区域联动排查,从而让检察机关获取有价值的公益诉讼线索,并为案件后续办理固定证据。
近日,记者来到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实地探访海南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在采访期间,海南省检察机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海南实践”和“海南经验”。
追究船主责任,斩断盗采海砂“黑帮手”
在海南,非法盗采海砂,屡禁不绝。
“当前海洋执法部门打击非法盗采海砂存在手段不足、被追究主题单一、未追究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造成违法成本低,导致非法盗采海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一直持续且愈演愈烈。”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刘本荣说。
为斩断海砂盗采的“黑手”,海南省检察机关探索将船主列为共同被告,尽量将船舶所有人、出租人、涉案在逃违法犯罪人员列入公益诉讼共同被告一并起诉,加大对非法盗采海砂打击力度。
“海南省检察机关组织一批盗采海砂类公益诉讼案件,不仅向海洋生态破坏实施者主张损失赔偿,还将盗采海砂的‘黑帮手’船主列为打击目标,发挥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独特作用。”刘本荣说。
在张某、蔡某等2件非法采砂案中,除依法追究其非法采矿刑事责任外,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同时以民事诉讼案件立案调查,并要求盗采海砂者和船主共同承担海洋损害赔偿责任,并对破坏的海洋生态予以修复。
据了解,自海南省检察机关去年3月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确定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线索154件,立案129件,诉前检察建议93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3件,治理近海及海洋污染面积约116.8万平方米,追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200余万元。
“无人机+大数据”,破解公益诉讼“三难”
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难、取证难,制约着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对此,海南检察机关采用“大数据+无人机”公益诉讼线索收集模式,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发现线索、固定证据。
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海洋检察室内,海口市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展示着“群众举报”“网格巡查”“视频监控”“水体办件”等多项信息。通过这个大数据平台,检察干警可对平台中群众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筛选可能构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
2018年底,检察干警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线索排查时发现,11条举报信息同时反映某工地非法向周边海域倾倒建筑垃圾,但相关部门反馈的处理结果却为“查无此事”。这一情况引起检察机关的注意。为核实情况,检察干警多次前往被举报工地,也均未发现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检察干警启用无人机,开展动态跟踪隐蔽调查,全面侦查群众举报区域存在的违规倾倒垃圾行为。在多天的航拍取证下,检察干警获取了工地转运、倾倒建筑垃圾和倾倒船舶交接等一套完整证据。
“‘无人机+大数据’已成为获取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重要方式。”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介绍,海南检察机关已构建发现收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一图一格三排查”大数据体系,即以建立公益诉讼网格化排查一张图软件系统为基础,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日常无人机网格排查、定期全省统一排查、跨区域联动排查,从而让检察机关获取有价值的公益诉讼线索,并为案件后续办理固定证据。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