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困"与"阻" 什么是应该减去的"负"(3)
2019-11-25 19:38新华每日电讯浏览:次
他们面临的挑战有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的评价、整个国家的用人导向、中高考制度的优化、学校及班级规模的适度、教师素质的提升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改进,“轻负高效”就是一个高调的口号。
马海燕:我觉得现实中实现“轻负高效”很难。现在的基础教育,整体就是超负荷学习。只要能学,所有学生都在拼了命地往死里学,全社会对“高质”的理解,都简化为要考高分。那些“轻负高效”的典型,很容易被“高负高效”的群体超越或淹没而不被发现。
其次,“轻负高效”,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对知识融会贯通,有整体的学科知识框架,能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做出判断,再把知识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还得懂学生心理,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能投入到学习中来。
现实中这种老师有,但坚持不易。相比较而言,“高负高效”的教师,还会因为负责任、肯投入等师德因素,更被社会认可和传颂。
家长为何要“抵制”减负
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这些问题不解决,单凭教育系统自身的努力去减负,只是治标不治本,家长肯定会通过报班等方式来给孩子学习加码
王健:家长“抵制”减负,实际上折射的是家长对减负政策稳定性、持久性、落实性、成效性的不信任。
过去各类减负政策朝令夕改的教训都在,没有让真正守规则的家长有获得感,反倒是偷跑、抢跑的人得益,所以家长内心深处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通过升学评价制度的综合改革,让真正守规矩的家长有获得感、让盲目训练的家长没有机会钻空子,这是我们教育政策设计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政:学业负担之所以存在,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原因。根据我的研究发现,社会分层、基尼系数、社会保障、文化传统等等社会现实因素,才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教育除了培养人,还承担着筛选和选拔的功能。
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教育系统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不解决,单凭教育系统自身的努力去减负,只是治标不治本,家长肯定会通过报班等方式来给孩子学习加码。有些北欧国家学生学习负担之所以低,和高福利社会、低社会分化高度相关。
但凡学业负担较重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社会分化比较严重、社会保障有待完善的国家。所以家长“抵制”减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王捷: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不仅是中国,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文凭是一种硬通货,我们用它来获得工作机会,获得社会地位,形成社会分层。
我国的文凭是通过考试取得。考试成绩主要取决于智力水平、教和学的方法,还有学习时间。如果智力水平、教学方法相同,学习成绩就取决于学习时间。
我们讨论的学业负担,主要就是学习时间的问题。只要基于文凭社会的考试制度还存在,我们就很难苛责家长希望延长学习时间是不合理不必要的。
因为,文凭的供给是有限的,需要筛选,需要竞争。到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充分,干任何工作都能过上体面生活时,为了孩子所谓的将来逼孩子长时间学习的家长会大大减少。
面对文凭社会,“抵制”减负是家长的理性选择。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焦虑是担心别的孩子“抢跑”,别的学校“抢跑”,是一种囚徒困境。
我不认为仅靠家长和学校就能减负,真正能起作用的是政策和教育制度。均衡的学校、均衡的师资、相同的学习时间,让家长、学校不担心别的孩子“抢跑”,就能减负,就能缓解焦虑。当然,最终还是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迈向更为公平均衡的社会。
张敏:在实际的操作中,家长成了减负最大的阻力。最爱孩子的家长,为啥要“抵制”本为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减负,使得越减负负担越重,陷入一个死循环,这是一个大问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