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e线
PC版

看直播时被“种草”的产品频现质量问题 该如何维权?(2)

2019-07-31 13:00法制日报浏览:
  直播卖货频现质量不佳货不对板问题
  提供购物链接直播平台负监管责任
  在一部分明星开始直播卖货后,“直播+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广为商家青睐。
  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利用直播宣传自己的商品,让人们在观看直播的同时了解商品,以期更好地销售;消费者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商品。这种模式的低成本、高转化率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直播行列。
  然而,直播售卖的商品不乏质量问题和货不对板问题。谁来为这些问题担责?消费者在遇到这些问题后又该如何维权?
  货不对板经常见
  夸大宣传博眼球
  北京某高校教师高文(化名)在观看某直播后,买了一瓶沐浴露,“没想到质量会如此低劣”。
  沐浴露到货当晚,高文便用它洗了澡,可冲洗数次后,仍然感觉身上还是滑腻腻的,仿佛没有洗干净。“香味也不对,类似一种刺鼻的香味。和当时主播在直播时介绍的有些出入,没有宣传的那么好。”高文说。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上班的李彤(化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李彤在某直播间买过一件衣服,衣服质量很差,她感觉自己被骗了。
  “当时看直播间里主播在穿着衣服展示,可以看出来衣服穿在主播身上非常显腰身,并且比较显气质,但衣服并不是什么大品牌,之前都没听说过,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与其他品牌的衣服相比,性价比并不高,但主播一直在说衣服质量很好,水洗机洗都可,而且百搭。”李彤说。
  犹豫片刻后,李彤下了单。过两天收到衣服后,李彤却发现自己买的这件衣服和直播间见到的衣服完全不一样,不仅料子非常薄,而且洗的时候还会掉色。
  随后,李彤联系客服准备维权,但这家店的客服都是智能机器人。尝试了多种途径后,李彤始终没有联系上人工客服。而那件衣服,她再也没有穿过。
  “货不对板的情况在直播卖货时太多了。前几天,我买的东西也和主播直播时展示的不一样。”北京某大学的大二学生张扬(化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张扬曾在直播链接中买过螺蛳粉,因为是一位比较靠谱的主播推荐的,并且这款螺蛳粉在天猫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都有旗舰店,并非三无食品。并且,在直播链接购买有优惠,仔细阅读了链接中的买家评论后,张扬放心地下了单,而且物流很快,隔天就收到了。
  “拆开包裹后,我发现收到的货品和直播中的不太一样,虽然外包装差不多,但分量没有直播时展示的多。另外,味道也不太正宗,与之前在旗舰店购买的味道不同,还有一股浓浓的塑料味。”张扬说。
  “分量少,我可以理解,在直播时为了保证食品的美观,多放一些是正常的,但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就不对了。由于有了这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我此后不再相信直播中的产品,不能因为图便宜买到更不值的产品。”张扬说。
  主播卖货要登记
  直播平台应规范
  对于直播卖货中存在的夸大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按照2016年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自媒体也是广告发布者,所以主播发布的短视频或者直播介绍商品也是广告,主播做虚假宣传,发的货和宣传的物品不一样,是违反广告法的。
  朱巍说,现在许多主播,尤其是头部主播,卖货很厉害,每天成千上万地卖,这种经营行为必须要进行主体登记,而且要列入监测范围。
  那么直播平台是否有责任呢?
  对此,朱巍说:“有些直播平台不仅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同时也是电子商务法中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如果是这种情况,那直播平台承担的责任就与普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完全不一样。这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直播平台上直接有链接便于消费者购买,提供了商品的购买渠道,这种直播平台就是电子商务平台,肯定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直播界面和视频没有加商品链接,而是主播直接在白纸上写微信号,通过这种方式,引流到主播自己的微信,通过微商的方式或者通过淘宝销售商品,那么直播平台就是单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这种情况下,直播平台只有在应知和明知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责任,否则是不承担责任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