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
PC版

"扶志"与"扶智","拔穷根"必须迈过去的坎(2)

2019-02-17 13:27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如果扶贫不扶智,贫困户就会陷入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的困境。这样一来,即使脱了贫,也可能随时出现返贫,扶贫应有的效果就难以达到。
  对此,湖北省扶贫办主任胡超文认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要杜绝“保姆式”扶贫,强化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坚持因户施策,改进帮扶方式,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这就要求各地要转变思想观念,巧用方式方法,在转变贫困户的观念、信心等方面加大扶持工作力度,增强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的同时,把更多心思放在“扶智”上,通过实用有效的技术培训、指导,契合实际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贫困户智力短缺的问题,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譬如,广西融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引导贫困户种植金橘,“融安金橘”是当地脱贫攻坚可靠的支柱产业,2016至2017年全县有2892名贫困户种植金橘9213.8亩,带动6429人脱贫。福建安溪利用当地的茶叶、藤铁等产业优势,抓住“互联网+”机遇,以“贫困户+大学生+合作社+企业”的模式,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大大激活了当地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既鼓了“钱袋子”,更富了“脑瓜子”。
  与此同时,“扶智”还应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教育事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表示,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深陷贫困不能自拔,固然有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长期低下。要根本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亟须从教育入手,因地制宜,分地区、分民族、分阶段制定教育发展策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持续脱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
  “志智双扶”,身入心入都不能少 
  以“脱贫果”扶贫,固然能扶到根上,但由于其挂果产出周期长,“政绩收益”太慢,有人甚至错误认为,这样弄不好甚至成了“前任种树,后任摘果”,辛苦了自己,提拔了别人。前段时间,媒体曾指出,在个别贫困地区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些扶贫干部往往热衷于养鸡、养鸭、种菜等短平快的扶贫项目,对群众称为“脱贫果”“摇钱树”的柑橘、油茶、核桃等产业却兴趣不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做好“志智双扶”工作,首先必须解开扶贫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上找到“贫根”,真正做到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也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摈弃重“输血”轻“造血”的急功近利心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扶志”和“扶智”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学出忠诚信念,学出使命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做细做实做深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进工作方法非常重要。一些扶贫干部一开始满腔热情,也能做点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注重从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做好传帮带,但收效不明显后,便打起了“退堂鼓”。为如期完成帮扶任务,转而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方式。
  一方面,要在“扶志”上下功夫。扶贫干部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一对一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准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既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又把脱贫攻坚的志气、信心送到贫困户的心坎里,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而形成“你扶我动、你帮我进”的斗志。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