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看得见 中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2)
2019-01-24 10:47 法制日报浏览:次
据了解,以前民警办案有的靠经验、靠能力,案件质量好坏不一,尤其在勘查、讯问、取证等环节,个人判断和取舍占一定的比重,难免有瑕疵或遗漏,有的问题甚至到了法院审理阶段才被发现。
而如今,在俞昕看来,“206系统”之所以“少不了”,主要在于系统内置了全国常用的102个罪名的证据标准指引,民警办案只要根据指引进行操作,就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取证过程中的瑕疵和遗漏;还有就是今年新增的“要素式讯问功能”,系统通过建立不同类案的要素式讯问模型,给民警提供讯问自动导引功能。甚至在讯问结束后,系统还会自动生成规范、全面和清晰的讯问笔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年底,“206系统”在上海的应用基本实现了3个100%,即证据标准指引覆盖常涉罪名100%、本市常涉罪名案件录入100%、一线办案应用100%。
由于“206系统”需要横贯公检法司,上海还为此打造了专网,实现了案件在各办案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尤其是各个阶段的案件批注得到了全面共享。
“千万别小看这些批注,它们都是办案人员的智慧结晶,更是案件推进的关键要点,它一方面可以提高‘206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能力,还可以大大减少各办案机关的重复劳动。”吴海崟说。
纵观近年来得以纠正的重大冤假错案,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非法证据的存在;二是对证据的审查不全面、不严谨;三是办案人员个人判断存在差异性、局限性和主观性。
“‘206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刑事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从上海的实践来看,它在各个阶段的综合运用是流畅的,也是颇见成效的。它的应用不仅辅助一线民警扎实办案,也辅助检察机关提升了审查把关和公诉的准确性、高效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最终在庭审中能够辅助法官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和公正裁判,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郭伟清说。
争当世界领跑者
近两年来,上海为完成中央政法委交办的“206系统”研发任务,先后从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抽调人员400余人,合作方“科大讯飞”更是几乎倾其所有,抽调了300余名科技人员集中攻坚。
据统计,科研团队先后攻克了5大类难关,突破4类技术瓶颈问题,解决了800多个具体问题,取得了6项知识产权。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常涉罪名的刑案办理已实现从立案、侦查、报捕到起诉、审判的全线运行,公安机关累计录入案件2.48万余件,检察院批准逮捕8811件,检察院审查起诉7442件,法院收案4812件,法院审结3438件。
此外,根据中央政法委统一部署,2018年5月起,“206系统”还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是“206系统”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两年前,他还在上海高院院长任上就亲自担任了“206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在研发过程中,他事无巨细事必亲躬。
“事非经过不知难,人工智能为司法改革、司法进步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6系统’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实践,充分证明这项重大决策具有历史性、战略性、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了由0到1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公信力的进步与提升,为现代科技助力司法改革、破解司法改革难题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崔亚东说。
2018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