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风雨砥砺 壮丽史诗——从改革开放40年看中国奇迹(2)

2018-12-09 11:16新华社浏览:

  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功能的准确定位,更是中国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如此感慨。
  当中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全社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40年来,中国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到2017年底,全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让中国激发出砥砺前行的澎湃动力——
  从“百年煤城”到“海绵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萍乡正奋力转型。
  12月2日,萍乡市见证了22个海绵项目完成签约。如今,这里集聚着100多家海绵产业相关企业,昔日黑臭的湖水正被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取代。
  萍乡市的华丽转变,折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国变迁。
  40年来,从“效率优先”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中国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
  激活亿万人民的奋斗和干劲,凝聚起中国实现梦想的磅礴伟力——
  四川广汉市向阳镇改革开放陈列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1980年,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取下“人民公社”的牌子,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乡”。
  改革后,向阳镇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乡镇企业枝繁叶茂。如今,向阳人又在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中筑梦。
  “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宣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西方媒体评价认为,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成为全球发展的榜样。
  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抓住群众的需求,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就抓住了改革的关键。
  昂首前行,续写中国新的发展奇迹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40年后,“复兴号”列车已驰骋祖国大江南北,时速350公里,其疾如风!
  从改革开放中来,奔民族复兴而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外界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正处于其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说,更大的挑战是展望2050年以及中国“新时代”的理想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三年时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三十余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梦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谱写新成就,续写新奇迹,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社会的发展,总在变革中螺旋上升,在矛盾运动中前进。
  与40年前相比,现在少了温饱与短缺的难题,但多了利益和观念的多元,也多了改革深水区的“阵痛”、转型期的“多难”。
  社会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无终点。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人才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