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PC版

微山县隋唐时代石桥:曾跨越薛河百多年

2017-12-02 09:44中国法务网浏览:

本网讯(特约调研员:隋晓丽)说起隋代桥梁,人们知道河北有座赵州桥,那是存世最早的古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与滕州市交界的薛河上,也曾有一座隋代小石桥,位于微山县夏镇官口村村后,北岸是滕州张汪镇阎道沟村。这座隋桥曾在隋唐时代默默伫立百多年,守护着这方乡土。  

微山县隋唐时代石桥:曾跨越薛河百多年

薛河发源于山亭区的米山、柴山,自东向西流经滕州的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4乡镇,从张汪圈里村入微山县,继续向西入江苏沛县的古泗河。近30多年,这条远古的河流已经干涸,只有暴雨时河心才存住一点水。滕州的河段宽200余米,微山河段宽百余米,荒草萋萋,萧条凄凉。薛河的历史无人弄清,《微山县志》《滕县志》皆不记载河的年代。薛河古属滕县,新中国成立后,河两岸属滕县专区,1953年建立微山县,上级将张汪西的薛河划归微山县。  

1997年11月,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声,河段内发现了商周残陶器,在官口村村后的河底出现一片方形、长方形石料,很像建筑石材。接着,黄沙中露出几块石碑、石塔构件和须弥座,经过清洗之后发现是隋大业二年和唐开元五年、六年、十四年、二十五年碑。隋碑的内容说,薛河水涨时冲毁旧桥,过河受阻,佛教信徒朱贵夫妇发动,多位信徒捐资建桥,积德行善,造福乡民。石桥建成,乡民感恩朱贵夫妇,便集资刻了一块造像碑立于桥头纪念,碑高1.5米,宽0.46米,文字楷书,碑上部刻三尊佛像,主像朱贵。  

1997年12月,河工工程竣工,考古工作也获得重要成果。通过研究碑文、考证石材,认定隋代佛教徒捐建的石桥应是简易小桥,从两岸向着河心筑土路,而后在河底砌筑石墩,在桥墩上平铺石板。石桥坚固,经常维护,一直使用到百多年后的唐开元年间又被修缮。不知哪朝哪代,乡民背井离乡躲避战乱、自然灾害,无人护理石桥,小桥坍塌损毁,逐渐被河沙掩埋,销声匿迹。残桥在河沙中静静沉睡了一千余年才被考古工作者唤醒,重见天日。  

从出土的隋唐石碑、佛教石刻、僧人用品上得知,此地隋时属徐州留县,唐时属徐州沛县,河两岸村庄密集,土地肥沃,佛教盛行。开元盛世,广建寺院,到会昌年间,佛教势力庞大,占有大量土地、财力,还有武装,对朝政构成威胁,唐武宗于会昌五年灭佛,下令除保留几座大型寺院,全国的中小型寺院尽快拆除,僧尼还俗。薛河岸上的寺院被拆,石塔、石经幢、石佛像被砸毁扔入河中,石台阶、须弥座、石碑被抬到河中的隋桥上加固修缮了石桥。那几年,佛教受扼,陷入沉寂。武宗死后,佛教逐渐抬头,此地向西的夏镇、付村镇的河段曾出土北宋、明代的佛教碑刻、石塔,说明薛河两岸的宗教信仰一直不衰。元末,烽烟四起,百姓逃亡,明初中原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不久,山西洪洞的乡民迁徙来此,在薛河两岸立足安家建了许多村庄,也建了一些小桥,但无人知晓河底掩埋着一座隋代古桥。(责编:李凤伟)

微山县隋唐时代石桥:曾跨越薛河百多年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