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的绝处逢生
本网讯:话说元朝贞元元年的一天,一个文人雅士的酒会在浙江吴兴举行。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谈论名山大川,其中有一人正在大谈齐鲁的山水之胜,尤其谈及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之时,更是情不自禁,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这个人,就是大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其人才气横溢,精通诗文书画。
可在座的有一人默默不语,表情沉重。他是赵的好友周密。周密是宋末元初重要词人,原籍山东,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灭亡后不再做官,举家逃难来到浙江湖州,再没回过家乡。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诉说思乡之情。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旋即起身,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还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等。就这样,赵孟頫为周密所画的传世杰作、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鹊华秋色图》不愧是一幅名画:长汀层迭,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错落有致。这幅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于引首,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相传,《鹊华秋色图》曾被乾隆皇帝二次打入冷宫。
第一次,是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原来,赵孟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对此乾隆十分生气,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冷宫。
第二次,相传他游览济南大明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打入冷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挥笔写下了《题鹊华桥》诗一首。不巧的是,乾隆写完此诗后仅五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认为是写这首诗招致的祸端,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时,他反悔了。他明白,这幅传世名画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烧了,自己会被后人指责!想到此,他恢复了理智,打消了烧画的念头,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打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
从此以后,乾隆皇帝也就再没看过《鹊华秋色图》,更不肯再登鹊华桥了。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直到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责编:李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