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碧叶濯清涟 吾爱“莲”说竟芳华
本网讯:莲花不仅有很多别名,文化内涵也极丰富。民间视荷花为美女的象征,又寓意夫妻恩爱,男女好合,连生贵子。文人则视莲花为君子,用莲花象征清廉。而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又成为佛性的象征。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出现描写莲的诗句。如《诗经·陈风·泽陂》咏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蒲即蒲草,荷即莲花,诗中以蒲喻男,以荷喻女。《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咏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扶苏,指枝叶茂盛的大树,荷华即荷花。子都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狂且指疯狂愚蠢之人。诗中以扶苏喻男,以莲花喻女,起兴和比喻手法与前诗一样。而屈原则开启了以荷言志的先河。《离骚》中的“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已将荷花比作君子。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又多了另一种含义。《大智度论》曰:“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四十二章经》曰:“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为莲花,不为污染。”莲性即佛性,莲花代表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这种含义,与屈原赋予莲花的内涵相似,都是从精神层面赞美莲花,与民间对莲花的喜爱和认识完全不同。而以莲喻君子,最有名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一提到莲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花之美,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用短短几句话,就将菊花、牡丹和莲花的文化特征概括出来,成为经典。
莲花在传统文化中,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儒、佛的一面。它是美人,也是君子和佛性的象征。而历代的莲纹饰和莲花艺术品,除早期的以外,都有这两方面的含义。我国的艺术品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已出现莲瓣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莲鹤方壶等代表性作品。莲鹤方壶的壶盖四周的双层透雕莲瓣纹,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写实的莲瓣。东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莲花的纹饰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寺庙、石窟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会看到莲花的形象。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莲花纹又出现在瓷器上,而且一直到唐代,莲花纹在陶瓷花卉纹饰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宋代以后,牡丹纹才取代了莲花纹的地位。但莲花纹虽然已非花旦,却并未退出陶瓷艺术舞台,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元、明以后,莲花纹的宗教色彩变淡,儒家和民俗文化色彩渐浓,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象征君子和清廉的一把莲纹也非常流行。明代画家陈洪绶与莲花更有缘分。传说他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其父给他取了个小名叫莲子。陈洪绶到了晚年,还自号老莲。他虽然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但亦精山水、花鸟。他的花鸟画勾勒精细,色泽清丽,风格鲜明。因与莲花有缘,他一生爱画莲花,有多幅作品传世。如《荷花鸳鸯图》绘湖石衬托着水中亭亭玉立的莲花,水中一对鸳鸯在嬉戏。
清代画荷花的名家也很多。如谢荪长于工笔设色画莲,技法从宋代院体画蜕变而出,功力深厚。恽寿平以特有的没骨法画莲,色调清丽冷艳,用笔洒脱飘逸。八大山人画荷多是浅水露泥,荷梗修长,亭亭玉立,颇有君子之风。近代以来,画荷名家迭出,其中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成就最高。 (责编:李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