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了,喜事新办了,乡风民风正了
本网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村容整洁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了……一场从人居环境到文化美德的“乡村文明行动”,让中国大地处处展现出一派新农村景象。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农村,感受新农村改革给农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感受新时期新农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山东农村一场从上到下的“全民运动”。 2011年4月, 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 犹如春风吹过田野,山东农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村都有环卫工:城里工作村里住
“以前在城里工作的村里人,回家最怵头的事就是上厕所。厕所是露天茅坑,苍蝇蚊子满天飞,上个厕所屁股被蚊子叮几个大包。现在他们回来再也不用担心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村民提起目前的生活环境,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告诉记者,现在村子干净了,变美了,农家的院子也变亮堂了,家家户户都改成了水冲式无害化厕所,和城市卫生间一样干净、卫生,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愿意回来住了。
“以前我们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水泥路’,穿着水鞋走出村再换上布鞋。”村民笑了笑,说道,现在不同了,穿着鞋子一直到床边,都不带一点土的。
“老百姓最期盼不再‘踩泥窝’,最期盼用上城里人的厕所,最期盼红白事不大操大办……”淄博市委常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淄博市临淄区从老百姓最迫切的十个“期盼”入手,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所有村设立了绿化管护员、保洁员、建筑垃圾管理员,镇环卫所每月两次进行检查、排名,垃圾日产日清,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农村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 2013年起,山东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发布,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红白喜事简办了: 遇事随礼不超50元
2013年之前,村里办丧事都是披麻戴孝、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一场丧事下来,开支都在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五六万元。老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却又不敢说,怕别人说不孝。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陈规陋习,在乡村已经“根深蒂固”,从“根”上拔掉这些陋习,是这场变革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是政策行动加宣传教育,同步进行。”山东省民政厅负责人说,2013年,山东在莱芜市开始试点。到201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在全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又是一场从上到下的“全民运动”。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通过宣传车、广播喇叭、进村宣讲等多种方式宣传婚丧嫁娶新政、殡葬改革。农村的大街小巷上,几乎是一夜之间,挂满了“厚养薄葬就是孝,随礼不坐席才是情”“红事白事无小事,政府倡导我赞成”等标语。那些把老规矩当做“传家宝”的老人,也开始“动摇”了……
为彻底根除群众大操大办的攀比心,山东各地立足当地实际,施行“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统一标准。
目前,集体婚礼、鲜花祭扫、生态葬等在山东乡村已逐渐成文明新风。
不比家底比“上榜”:人人争先当模范
山东是孔孟之乡,用传统美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是乡村文明行动的“点睛之笔”。
在山东,每个村都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让每一名村民都不肯落后。如果你总是“掉队”,没关系,政府无偿为村民开办了 “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从家居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教育、文化娱乐、身心健康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全面培训和提高。
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构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全面促进了“城乡发展同步、公共资源共享、改革利益共得”规划目标的实现。这场从人居环境到文化美德的“全民运动”,演绎出了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 “美丽嬗变”。(责编:李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