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聚焦
PC版

速看:“起死回生”还有多远?

2017-08-14 11:27中国法务网浏览:
    本网讯:将人体低温冷冻保存起来,以便在科技进步的未来实现复苏,这个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吗?日前,山东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实施了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因罹患肺癌走向生命终点的展女士决定签下遗体捐献手续,在死后低温保存自己,期待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速看:“起死回生”还有多远?

 

    罹患癌症,她决定低温保存自己
  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舒适医疗病房中, 49岁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10分钟后,一辆白色救护车载着她迅速驶出医院,同在车内的,还有几位实施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临床响应专家。
  继重庆女作家杜虹之后,展女士将是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与杜虹的身体被送往美国Alcor(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进行保存不同,这一次人体低温保存操作是由山东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完成的。
  记者了解到,展女士罹患肺癌并多发转移,于3月份入住齐鲁医院舒适化病房。生前她是一位热衷公益、富有爱心的泉城义工,曾经多次向家属表达了捐献遗体供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舒适化病房治疗期间,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参与这个伟大而又充满爱的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低温保存自己,期盼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起死回生”是未知数,器官保存及复苏意义重大
    自世界第一个人被冷冻至今已有50余年,人体冷冻的概念正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虽然以实现复苏为目的的人体冷冻目前还仅仅是低温生物医学的科技梦想,但不能不承认,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一直是低温生物医学专家孜孜追求的科学研究,也是当前人类遗传资源和医学迫切需要发展的新领域。  
    “冷冻的不仅是身体,记忆也是可以保存的。”专家说,记忆的保存被认为是“复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人的永久性记忆是可以被留住的,但具体要看对大脑的保存程度。他认为,正如降温冷冻是一个精准而缓慢的过程,将来如果要实现“复苏”的话,如何把握好复温的精确度和尺度,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专家团队表示,目前的捐献遗体低温保存研究,主要是探索减少捐献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机制,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及复苏,延长在体和离体捐献组织器官活性时效。利用现在人类掌握的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保存人体,未来是否能够实现生命复苏还是个未知数。尽管希望渺茫,但这项计划可以激发社会和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低温生物医学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低温医学的发展,如果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复苏和临床应用,将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责编:李凤伟)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