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级考试是否应退出历史舞台?
本网讯:今年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从历史角度看,它的诞生和实施,体现了社会和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视,对于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和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无疑起到了历史性贡献。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这些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推行,给我国外语教学带来的弊病也是有目共睹的。伴随它的实施而带来的“应试教学”和“高分低能”,困扰了一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成为一代人的“痛苦回忆”。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全国性教学考试没有理论依据
1987年公布的关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纲》,曾明确提出,“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当时的国家教委在批准实施的通知中强调,“国家教委将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考试”,考试成绩是“我委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
从今天来看,正是这一“全国性统考”的定位,引发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全国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试教学”。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教学考试只能是基于校本的,不可能是全国统一性的。用根据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中科大和西安交大6所大学的84%学生能够通过考试的标准来建立全国高校学生的及格线常模合理吗?
因此大学英语本身就面临转型——她必须顺势而为,从原来仅仅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通用英语,实现向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能力的学术英语转型。但是,当大学生乃至各校都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时,这种转型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使得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最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的大学英语学分普遍被压缩证明这一点)。
当前,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必须与时俱进。既然作为一种全国性教学水平考试,她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如果还想保留这个品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考试性质的变化,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向学术性(如托福)和职场性(如托业)的社会化考试方向进行转型,为培养具有专业领域内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服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有转变为专门用途英语社会化考试,才能获得新生,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转移和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界和语言测试专家后30年所面临的紧迫任务。(责编:李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