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说法
PC版

APP广告难关闭?专家:要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2)

2020-12-29 13:54科技日报浏览:

  要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
  至于APP广告发布平台出于什么目的不赋予消费者关闭广告的权利,何延哲分析,这与免费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关,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得信息,但商家总要赢利,广告无疑是一种好的支撑方式。如果大家都把广告关闭了,这种商业模式就无法支撑。
  何延哲本人其实并不太反感互联网跨平台的广告,因为他知道这中间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设备的用户画像,而不是个人可识别的信息,比如手机号、身份证号、住址。“我们不是要完全禁止个性化广告,如果不存在个性化广告,那就只能回到传统媒体的广告时代了。”何延哲说,但商家推送广告也要适度,并且给用户一个关闭的权利。
  何延哲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广告逻辑不够透明。一定要让消费者清楚,APP收集了哪些个人数据,这些数据的用途是什么,我能否禁止别人使用这些数据。
  比如,在谷歌上,用户可以看到系统基于个人使用偏好生成的一系列标签,包括教育背景、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宠物等,这样人们对于谷歌可能推送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谷歌用户还可以选择一键关闭个性化推送。
  所幸的是,针对这种广告乱象,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拳出击。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通知》,重点聚焦APP和SDK违规处理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以及应用分发平台落实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国内市场检测到的APP数量超过350万款。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12月24日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发现了一批有问题的APP,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涉及120款。
  “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监管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说。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对于消费者特别关心的“最小必要化”等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原则,也制定了相关系列标准,涉及通信录、录音、人脸、位置、图片、软件列表、设备、录像等信息收集使用规范等。
  同时,严守广告及广告主的合规性,也是守护消费安全的重要防线,业内专家表示,APP发布者要尽到对广告内容审核的义务,为消费者“把好关”。
  “APP一直想数据变现,却忽略了数据应该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只有转变成这样的观念,才能变得更好用、更安全,才能更有前景。”何延哲强调。
  相关链接
  APP偷听我们谈话? 技术上可行商业上没必要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谈话中涉及到什么东西,很快就会接到相应的广告推送。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APP是不是偷听了我们的谈话,要不怎么会如此精准呢?
  何延哲说,APP偷听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打开手机的录音权限,就可以实现录音。不过,手机操作系统会针对录音权限设置开关和提醒,这样就很容易被发现,让录音变得不太容易隐蔽。
  “一旦被发现,就会形成实锤,未经用户允许收集个人敏感信息会触犯法律。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推送一条广告,对商家来说得不偿失。”何延哲说,而且偷听会形成大量的语音信息,这些语音信息要存储起来,再去筛选、提取,成本很高。
  至于很多人为什么会产生APP偷听我们谈话的错觉,何延哲举例说,你走进一家耐克店,发现朋友圈推送了一条耐克的广告,就觉得会有问题。但事实上可能是耐克给全国10亿网民都推送了这条广告,只不过恰好你在店里而已。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