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67万条业主信息被行业“内鬼”明码标价出卖(2)
2020-12-09 12:33 中国青年报浏览:次
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就打来电话;二手房中介能准确说出自己名下所有房产的门牌号……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多名房产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共涉及家装业、房地产业相关从业人员16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量达67万余条。这是自无锡开展“净网2020”专项行动以来,该院办理的规模最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条数最多的系列案件。
今年3月,一名离职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举报原公司销售人员非法获取无锡各小区业主信息用于电话营销,并提供了自己离职前保留的相关证据。
经过对该公司的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销售人员李某某的电脑和手机内存放着无锡多个小区业主信息,包括楼盘名称、业主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楼栋号和房产面积等详细信息。
这些房屋业主信息来自于同样从事家装行业的林某、郁某某。二人自从事家装行业以来,多次通过网上互换的方式非法获取大量各个小区业主的信息,用于招揽生意,并将上述信息非法提供给他人。
据两人供述,他们共同的上线周某匆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量“十分惊人”。在周某匆手机聊天收藏夹内,有数百个以无锡各大小区命名保存的业主信息,涉及业主身份信息数万条。
周某匆在从事家装行业期间,长期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收集无锡各大小区楼盘的业主信息,并将上述信息通过赠与、交换的方式转给老乡、同行等用于拓展人脉。“我拿到第一份资料的时候也试过像别人一样打电话推销,但是收效不好,后来就选择把手头的资料跟别人互换,以此拓展人脉,好让他们给我介绍生意。”周某某自述。
随着循线侦查的步步深入,一条专门从事倒卖、交换无锡各大小区业主信息的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该案涉案嫌疑人16名,涉及楼盘销售、房产中介、装修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单位,累计查获涉及无锡全市几乎所有小区业主信息共计67万余条。
“在我刚进入家装行业时,公司经理就给了我一张某楼盘的业主信息清单,让我挨个打电话推销。后来为了拓展业务,我开始主动问同行要名单,或者向一些楼盘的销售购买新小区业主信息,也会把获取到的信息卖给同行赚钱。”犯罪嫌疑人周某峰说。
在该案中,多名从业人员在网上非法大量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如果是新楼盘业主的一手资源,信息打包价可能是几千元甚至数万元。若是已转手的二手信息或老旧小区业主信息,售价则会降低许多,甚至可以“友情赠送”。
犯罪嫌疑人林某表示,他并不喜欢打电话推销,客源主要靠朋友介绍,但是有时候一些“同行异业”的朋友会主动发名单,相当于送人情。“我也会把这些信息送给其他朋友,因为朋友打电话拉到客户的话,可以赚点提成。”
“同行异业”指同样从事家装工作,但业务领域不同,如装修设计、橱柜定制、卫浴设备销售等,这些都是客户信息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在这些从业人员中,业主的个人信息不仅被倒卖销售,更是人际交往的“小礼品”。
“非法获取、提供、交换、买卖小区业主身份信息,开展电话轰炸营销,已经成为家装业和地产行业的’潜规则’。”该案承办检察官说。
一些犯罪嫌疑人坦言,以前认为这种行为属于“行规”,并不知道违法。
检察官介绍,事实上除了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会涉嫌犯罪,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获利超过5万元或者又造成信息外泄的,同样可能构成犯罪。
“此案暴露出房产行业信息安全保护和内部管理漏洞,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有义务为辖区公民信息安全建立保护屏障。”该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何春媚说。
今年3月,一名离职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举报原公司销售人员非法获取无锡各小区业主信息用于电话营销,并提供了自己离职前保留的相关证据。
经过对该公司的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销售人员李某某的电脑和手机内存放着无锡多个小区业主信息,包括楼盘名称、业主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楼栋号和房产面积等详细信息。
这些房屋业主信息来自于同样从事家装行业的林某、郁某某。二人自从事家装行业以来,多次通过网上互换的方式非法获取大量各个小区业主的信息,用于招揽生意,并将上述信息非法提供给他人。
据两人供述,他们共同的上线周某匆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量“十分惊人”。在周某匆手机聊天收藏夹内,有数百个以无锡各大小区命名保存的业主信息,涉及业主身份信息数万条。
周某匆在从事家装行业期间,长期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收集无锡各大小区楼盘的业主信息,并将上述信息通过赠与、交换的方式转给老乡、同行等用于拓展人脉。“我拿到第一份资料的时候也试过像别人一样打电话推销,但是收效不好,后来就选择把手头的资料跟别人互换,以此拓展人脉,好让他们给我介绍生意。”周某某自述。
随着循线侦查的步步深入,一条专门从事倒卖、交换无锡各大小区业主信息的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该案涉案嫌疑人16名,涉及楼盘销售、房产中介、装修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单位,累计查获涉及无锡全市几乎所有小区业主信息共计67万余条。
“在我刚进入家装行业时,公司经理就给了我一张某楼盘的业主信息清单,让我挨个打电话推销。后来为了拓展业务,我开始主动问同行要名单,或者向一些楼盘的销售购买新小区业主信息,也会把获取到的信息卖给同行赚钱。”犯罪嫌疑人周某峰说。
在该案中,多名从业人员在网上非法大量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如果是新楼盘业主的一手资源,信息打包价可能是几千元甚至数万元。若是已转手的二手信息或老旧小区业主信息,售价则会降低许多,甚至可以“友情赠送”。
犯罪嫌疑人林某表示,他并不喜欢打电话推销,客源主要靠朋友介绍,但是有时候一些“同行异业”的朋友会主动发名单,相当于送人情。“我也会把这些信息送给其他朋友,因为朋友打电话拉到客户的话,可以赚点提成。”
“同行异业”指同样从事家装工作,但业务领域不同,如装修设计、橱柜定制、卫浴设备销售等,这些都是客户信息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在这些从业人员中,业主的个人信息不仅被倒卖销售,更是人际交往的“小礼品”。
“非法获取、提供、交换、买卖小区业主身份信息,开展电话轰炸营销,已经成为家装业和地产行业的’潜规则’。”该案承办检察官说。
一些犯罪嫌疑人坦言,以前认为这种行为属于“行规”,并不知道违法。
检察官介绍,事实上除了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会涉嫌犯罪,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获利超过5万元或者又造成信息外泄的,同样可能构成犯罪。
“此案暴露出房产行业信息安全保护和内部管理漏洞,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有义务为辖区公民信息安全建立保护屏障。”该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何春媚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