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千里求职遭遇“雁过拔毛”!揭秘那些高薪背后的陷阱(2)

2020-10-29 12:41中国青年报浏览:

  乱象何时休
  “回顾本案,其实诈骗手段并非有多高明,无非是瞒、哄、拖、压的老套路。”游洪升说,嫌疑人为巩固诈骗成果,将“公司总部”设在与吴江相隔800多公里的郑州,绝大部分受害人即便发现自己被骗,考虑到路途遥远、维权成本高,最后都不了了之,无人主动报案。若不是警方发现,这出诈骗戏码还将继续上演。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劳动者面临待岗、失业、收入减少等困境,迫切需要重新找工作,这给了一些骗子以可乘之机。
  随着求职途径越来越丰富便捷,求职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存在更多的风险。
  苏州吴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姚界承介绍,如今,诈骗犯罪几乎遍布求职的所有环节。有的玩文字游戏以假乱真,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或骗子公司,利用形近字、同音字混淆视听,在招聘信息上把公司名称写得和正规知名大公司名称相近,甚至伪造官网,页面和正规公司官网一模一样,网址也十分相近。有的是“高薪诱惑”“熟人介绍”,以高工资、低要求、熟人可靠为“饵”,诱骗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前去应聘。还有的则是“虚假面试”“付费入职”,在经过所谓面试后,虚构假合同以获取受害人信任,最后以入职需要缴纳各种费用等为由,要求受害人付费转账。疫情期间,更有以“特殊时期”为由,要求远程电话面试或者缴纳押金保留职位。
  姚界承说,公司招聘人才若对求职者毫无要求,其中必有陷阱。“其实,求职者只要多些心眼儿,通过其他途径侧面求证,骗子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例如,收集用人单位的背景资料,核实招聘公司的营业执照,求证应聘过程中收费名目是否合规合法等。”
  姚界承建议,求职应保持良好心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行业和岗位,切勿相信所谓的高薪职业。一旦发现被骗,要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交涉,无法沟通解决的,要及时报警,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防止更多求职者被骗。
  另外,正规大型招聘类网站发布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受害人放松警惕。近年来,该类网站屡屡“爆雷”,有的泄露求职者信息,也有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实施诈骗。
  “这也暴露出此类网站审核手续过于简单、随意,无法发挥对虚假信息的过滤作用、保护求职者权益。许多招聘网站不进行验证或只简单验证,即可发布招聘信息,这不仅是技术漏洞,也是管理漏洞。”游洪升建议,招聘网站应当升级技术手段,严格审核、加强监管,整顿行业乱象,避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