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容易退款难,如何避开在线教育中存在的陷阱?(2)
2020-07-31 18:01第一财经浏览:次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律师协会国资国企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王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了长期锁定一定规模的固定消费人群,尽快收回前期投入,包括在线教育行业在内的许多商家都会极力推广预付款消费,并根据预付金额的高低,以超低的折扣吸引消费者。
“但是,这种消费模式却因消费者需预先支付对价,且往往付款数额较高、消费行为被长期捆绑,而使原本就弱势的消费者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并因此承担了较高的合同履行风险。”王栋说。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认为,虽然在线教育行业预付费与预付款消费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商业风险很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把发行预付卡作为融资手段,有些作为圈钱道具。频繁发生跑路事件说明很多在线教育成为骗取学费的道具。”刘春泉说。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80号文件《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校外培训机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对于培训对象未完成的培训课程,有关退费事宜严格按双方合同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办理。
刘春泉认为,国家规定不能超过三个月学费是一种平衡,但实际情况是,说禁止缺乏依据,不禁止又很难避免金融化导致的风险兑现。
那么,预付款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陷阱有哪些?
王栋律师从实际与预付款相关的案例中总结认为,消费者预付款首先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付款容易退款难。
“经营者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时,通常设置不得退款或退款收取高额违约金等格式条款,一旦产生纠纷,经营者以此为理由,拒绝履行相应义务。”王栋表示。
其次是企业跑路的风险。“有的商家通过变更工商登记,不提供产品和服务。一些经营者在吸纳消费者大量的预付款后,往往会利用一些法律漏洞来转让股权,导致公司成为空壳公司,最终破产。”王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少消费者通过经营者推荐的金融机构贷款预付高额费用,而后来遇到商家服务缩水甚至跑路的情况,但金融信贷条约中含有各种高额违约条款,消费者仍需继续偿还金融贷款,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再就是商家在消费者办理预付款消费卡时可能制定了一些霸王条款,如会员卡只能由登记的办卡人自己使用。
“从法律上来说,预付式消费卡属于有价证券,持有者有权转让、质押或由他人继承,因此商家不允许预付式消费卡转让或由他人使用的条款并不合法且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王栋表示。
一些在线教育课程合同也写有“一经订阅成功,概不退款”的约定。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这也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应予认定无效。消费者在线或通过网络购买服务或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权利,也就是反悔权。
此外,预付款消费后还会出现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的情况。
在某教育论坛上,家有二宝的宋晖曝光了自己在2019年2月份花费12413元购买了GoGokid的课程包,包括144节主修课,当时活动为每个月朋友圈分享海报就送一节课程。但今年3月1日起,GoGokid突然官宣活动升级,改为积分商城兑换。每节主修课程需要850积分兑换,而分享朋友圈仅获得100积分,更多的积分需要邀请好友注册和试听获取。
这时候,宋晖仔细阅读了合同相关条款,发现销售对他的承诺并没有写在合同中;GoGokid在官网上宣传的北美1对1外教,也没有写在合同里面。
经过多次沟通和维权,宋晖告诉第一财经,“机构已经同意恢复权益了”,3月份以前的活动仍可以按照老的规则进行。
消费者要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栋认为合同是对消费者最重要的保护伞。
王栋建议:“尽量要求商家采用书面合同方式(写明合同主体),将商家的服务宣传及各项承诺列入合同中,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如有不合理内容,及时通过备注等予以修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