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从实名认证到"刷脸"认证 能否拯救"网瘾少年"?(2)

2020-07-03 10:00中国青年报浏览:

  两年后,工信部下发通知,从7月1日之后在中国境内生产的电脑,都要预装一款特定软件,用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其内部有控制上网时间的功能。
  田丰表示,这些举措在现实中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仍然是“形同虚设”。未成年人总能找到各种解决方案,比如拿父母长辈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中发现,在网上搜索“防沉迷”,大量破解教程映入眼帘;网上还有卖家提供防沉迷破解“神器”,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防沉迷是谁的责任 
  腾讯游戏表示,关于外界关注较多的人脸识别技术。截至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规范和安全标准,也没有更加成熟稳定的行业技术经验供参考,加上社会公众依然有较大的隐私保护担忧。所以,腾讯游戏将以十分谨慎的态度,综合考虑用户隐私、信息安全与未成年人识别需求之间的平衡,逐步探索这项前沿技术的应用。
  田丰指出,加入防沉迷系统,客观来说会增加游戏企业的研发运营成本,而正规的防沉迷系统还要引入公安部门的身份认证服务,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成本,“头部公司获利多,可以努力实现,小游戏公司肯定不愿意花这个钱”。
  “做身份认证用的是公共资源,国家可以考虑免费提供给游戏企业使用,进一步推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建设。”他说。
  “未成年数字生活不止要技术手段保驾护航,更需要家庭充分参与。”田丰表示,现实生活中,必须考虑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不高,抵御诱惑能力弱的特点,应该对网络游戏实施严格监管。
  但需注意的是,单纯依靠技术系统无法完全规避游戏沉迷行为,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和对子女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反而成为当务之急。
  孙宏艳建议,家长们要善用防沉迷软件功能,很多企业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尝试和突破,但有的家长并不了解如何借助技术来预防孩子沉迷。
  田丰指出,很多学校为了逃避监管责任,直接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校园,“很多学校几乎都没有意识去提高孩子们的网络和媒介素养,不代表学生们不需要这方面教育。在保护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通过数字媒介接触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和网络生活,才能确保未成年人在已经到来的网络社会中茁壮成长。”
  田丰建议,当前亟须由政府和监管部门牵头,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科研机构、学校、家长和相关企业的意见,既要从技术层面实现全面的防沉迷认证,对相关产品进行时间控制和消费限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让游戏厂商已提供的完善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发挥作用,也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