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信用”群体为何频遭网贷诈骗(2)
2020-06-12 10:44 中国青年报浏览:次
近日,江苏常熟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乔某提起公诉,以诈骗罪对李某等15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目前法院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目前,网贷乱象层出不穷,成为部分骗子诈骗的工具,使得众多借款人深受其害。现实中,犯罪嫌疑人打着“零征信”的旗号,把魔爪伸向收入低、无固定工作、征信记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利用受害人急于用钱、疏于防范的心理,一环扣一环设置陷阱、骗取钱财。
“诈骗之所以能屡屡得逞,就是能精准定位到目标对象。”常熟市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平晓娴介绍,“低信用”群体往往在各类正规借贷平台或机构无法通过信用审核,大量的潜在需求总量无法通过正规平台或机构得到满足,借贷需求被长期抑制。而这种“供需矛盾”被犯罪团伙利用,他们瞄准“需求端”的迫切借贷心理和信用审核软肋,使得被害人防备心理减弱,更容易被骗。
平晓娴说,案中被害人均为申请过其他网络小贷公司贷款未审核通过的客户,征信状况大多不良,犯罪分子抓住被害人急需用钱又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弱点,“对症下套”实施诈骗。
平晓娴说,网络申请借贷提交的个人信息多数详实且真实,但网络借贷平台良莠不齐,不少不正规的平台公司肆意泄露提交贷款申请群体的个人信息,成为诈骗“网络温床”。
据了解,上述诈骗案中,乔某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目标客户个人信息,然后以每日更新的方式,提供给具体实施诈骗的人员,共计非法获取带有公民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5万余条。
对此,平晓娴建议,切实加大对网络借贷平台信息采集主体的监管,明确责任主体的权限范围,防止出现采集数据过程中过度收集、违规收集、非法泄露,从源头杜绝网络电信诈骗犯罪。
同时,加强对微信等聊天信息平台监管力度,及时对发送明显侵犯公民隐私信息的违法账号作警告封号处理,加强相关涉及提供信息共享App的信息核查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涉及疑似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铲除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土壤。
平晓娴指出,与大量信息泄露相伴的骚扰电话、精准诈骗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探索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负有个人信息监管职责的行政主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切实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记者 李超)(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