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陷阱、霸王条款……培训机构为何频频“爆雷”(2)
2019-12-16 18:18光明日报浏览:次
合同中的陷阱和霸王条款
遇到培训机构倒闭,家长该如何做?很多家长表示,往往求助无门。因为培训机构不属于“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因此,有的家长去消费者协会投诉,有的家长通过工商部门、信访渠道反映问题。为什么难以维权?合同中有哪些陷阱?
北京市西城区最终要回损失的张女士从合同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陷阱,“一旦正式听课,哪怕只听一节,也只能退费用的百分之六十,我想这就是机构看我坚持退费,苦劝我听一节课再走的真实原因。”张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是不少机构的“制式合同”,很多机构的说法大同小异。记者走访了包括“迪士尼英语”“易贝乐英语”“新东方英语”等5家市面上比较知名的培训机构,只有一家机构标明“按课时退费”,剩余4家都是“上第一节课后只能退费百分之六十”。北京市丰台区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冬冬告诉记者,这样的合同属于“霸王条款”,学生家长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除了事后维权之外,如果孩子在培训机构学习,专家建议,一定不要相信“相关套路”,比如“预收学费返奖学金”“预收学费返大量课时”等等。
董圣足表示,有一些培训机构收学费像是“非法融资”一样,“比如提高单节学费,收据上写的是收三个月学费,免9个月学费,实际上由于提价,和一年的学费是相等的。或者提前收百分之八十第二季度课时费、第三季度课时费,提前收百分之五十第四季度课时费等等。家长在提前交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机构第三季度已经破产了。”
“甚至有的机构恶意套现,因此家长们选择机构一定要多方考察,切忌盲目跟风,预收学费的套路不要相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在培训机构缴费。”董圣足告诉记者。
同时,专家还提醒家长,缴费的时候要注意,要求现金交易的、要求转入个人账户的,或者在“表外操作”的,一定不能相信。
应规避资本无序进入教育培训行业
如何防止机构“爆雷”伤及家长,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邓碧云举出上海市的相关规定,“目前部分地区如上海从2013年左右就开设了‘培训机构办学保障金’专用账户,规定培训机构年营收的10%要作为办学押金存入专用账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家长有一定保护。”
这部分资金能保障多少学生家长的权益?邓碧云表示,“活跃用户可以消化百分之四十左右”。这意味着依然有六成学生家长有潜在风险,押金是不是应该再高一些,让覆盖面更广?邓碧云表示,营收的10%实际上已经不低了,因为在北上广深地区,“正规培训业务的利润不到10%”。
专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规避“资本无序进入教育培训行业”,“如果是真心实意办学的机构,一定不会出现这种很严重的危机。即使出现一些资金短缺,也是短期的紧张局面,不会发生一夜之间几十家、上百家机构同时倒掉的现象。这样的大规模轰然倒塌,背后都是资金管理的严重失控,盲目地扩张、冲动地‘圈地’才会出现恶性的财务危机。”董圣足告诉记者。
邓碧云希望,“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能更高一些”。“希望政府对培训机构进行更多的办学指导,减少盲目野蛮生长。同时,能提高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对于各类非法办学的机构应该更为严格的审查与整治。最后,可以引入客户评价体系,也让更多的家长在选择时可以有很好的参考。”
家长们则希望,课后“三点半”的公立学校服务内容能更多一些。“不要像现在一样仅仅看着孩子画画,或者给孩子放动画片。学校能用这个时间给孩子辅导一下作业,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形成良好的生态,这样,课外培训市场将更理性。”张女士最后说。(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