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移动支付下半场硝烟再起 监管升级紧盯风险苗头(2)

2019-12-06 11:19经济参考报浏览:

  在支付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跨境支付和全球化也正成为支付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银联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银行卡发卡和受理规模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75.9亿张,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74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跨境业务目前已支持4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接入,发展了近1000家合作机构,支持16个币种的交易。林海峰表示,腾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欧盟、印度、巴西、非洲等重要国家和地区,通过生态体系的构建和支持,为我国支付行业“走出去”建立高维度的优势。
  在刷脸支付等“智慧支付”领域,继支付宝、微信等之后,中国银联日前联合商业银行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智慧支付“国家队”正式入场。
  “严监管”基调不变手段升级
  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竞争进入下半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化”支付业态的不断演化,对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严监管”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需根据新的环境,不断完善监管框架。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支付与理财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但假借创新之名打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有的超范围经营,直接或变相从事非支付类经营业务,有的甚至挪用客户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日前表示,将规范创新,严控交叉风险。持牌机构要把风险防控和业务合规放在首要位置,严守人民银行管理规定,禁止通过各类创新违规将跨行收单业务转换为“本代本”交易。“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检查银行卡收单情况和开立使用情况,并会同监管部门完善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监管规则。”他说。
  业态的变化需要监管手段不断升级。巴曙松表示,支付行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客观上既需要支付行业积极应用这些金融科技的手段,更需要监管部门根据新的环境,完善新的制度框架体系。
  以新兴的刷脸支付为例,监管部门已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划定了创新底线。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表示,要坚守守正创新,稳妥推进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应用。他表示,在数据采集时,要提前告知信息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明确获得用户授权同意,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确保人脸特征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记者 张莫 汪子旭)(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