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薅羊毛”黑灰产链调查(2)

2019-12-04 17:47 法制日报浏览:

  据了解,在“双11”当天,多名该群成员从某女包网络旗舰店,仅花费10元左右便购买到了价格200多元的女包。群内首先发现此项优惠漏洞的成员说:“我买了两个包,除了号召群里的朋友们去买,还告诉两个亲戚朋友去买,就是不知道卖家会不会发货”。
  随后,《法制日报》记者联系到该女包旗舰店工作人员。对方称,已注意到了这些超低价订单,但并不清楚“羊毛党”是如何操作的,竟能购买到如此超低价的女包。“好在这些订单数量不算太多,而且其中有些款式是清仓款,亏损自然有,但还是会正常发货,以避免被投诉造成的更大损失。”
  该社交群内的一名资深“羊毛党”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关注了特别多的‘羊毛’博主,都是能人。搞活动的时候就得一直盯着他们的微博,要不然就会错过优惠。‘双11’前一天和‘双11’当天,我足足盯了26个小时,非常不容易,但买到低价商品会很有成就感。”
  定时发布优惠信息
  粉丝众多商家追捧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网上有不少专门“薅羊毛”的博主。这些博主除了发布优惠信息外,还拥有自己组织的一个或多个社交群,多平台运营,带领粉丝“薅羊毛”。
  萧明(化名)是一个拥有70万粉丝的“薅羊毛”博主,每天会发布15条左右的优惠信息。她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自己运营这样一个账号纯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有自己的工作,‘薅羊毛’这件事完全是我的业余工作。刚开始就是自己喜欢通过一些返利软件寻找优惠信息,后来看到特别便宜的优惠信息就会分享到微博,赚取一定的返利,然后就逐渐把这个账号发展到了现在。”萧明说。
  萧明说,目前她获得商品优惠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粉丝投稿,二是商家主动合作,三是通过软件发现优惠信息。
  “现在的推广费往往大于低价商品的成本。就店铺而言,除了一些网红开的店,其他店铺如果要做起来,前期需要投进去的推广费数额非常大,所以很多商家选择赔钱赚流量,先把店铺流量刷上去再说。这样一来,他们也会找到我们这些拥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博主,将优惠给我们,让我们号召粉丝去购买这些低价商品,帮助店铺增加流量。”萧明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些超低价“薅羊毛”订单产生的背后,的确也可能暗藏商家的营销意图。
  连日来,随着被“薅羊毛”到闭店的水果网店事件不断发酵,有网友曝出,该网店系抄袭他人店铺信息致使错误发生,且店铺负责人称自己是四川果农的身份也被质疑是伪造。
  萧明认为,针对此次引发大众关注的“薅羊毛”事件,不论店铺是否有意借“羊毛党”恶意炒作,该up主明知卖家设置存在错误,还带领粉丝恶意下单,寻求赔付,对于这样的行为,她是不赞同的。
  “当时我也看到了这条优惠信息,但是没有发。闭着眼睛想想也知道,26元4500斤橘子肯定不会发货,这样还拍下订单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赔偿。我是喜欢‘薅羊毛’,但绝对不会‘杀羊’。我们只是业余‘薅羊毛’占小便宜的人,但一定要对得起良心。”萧明说。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孟强认为,“羊毛党”的行为可能会侵犯其他消费者应有的权益。“有一些优惠是商户愿意给所有消费者的福利,但是被‘羊毛党’都拿走之后,就可能导致商户不敢再提供给消费者正常优惠,损害了其他消费者应该得到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助长社会上占便宜、不诚信的风气。”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