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谁产生垃圾谁承担分类义务(2)

2019-09-27 13:13法制日报浏览:

  然而,这项看起来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业务,在实际运作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受访的一位代扔垃圾的小哥本职是厨师,垃圾分类、代扔垃圾是他的副业,据他反映,“现在的户主觉得每月100元都多,跑着跑着我连路费都赔了。”
  不少商家在采访中都有相同体会。肖女士也从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中嗅到了商机,原本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她,从今年七月份开始雇工作人员做起了垃圾代扔服务,并且已经做好了前期要赔钱的准备,“有的客户几十块都不一定愿意,有的客户好几百也能接受”。
  两个多月来,肖女士意识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少数客户不愿意分类,就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工作人员要拿出来替他们分。还有些客户只叫单次服务,但是一次就会存很多垃圾,甚至已经生蛆长虫,不少工作人员都会向她抱怨。
  据肖女士介绍:“大部分人还是自觉的,会把垃圾分类好,但有时遇上了堆成一堆的也没办法,最多也就是提醒要包装好,汤水不要漏出来。”
  目前在上海从事代扔垃圾行业的王欢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对于需要垃圾代扔服务的人群来说,这项服务可以解决客户作息与垃圾投放时间冲突的问题。在与客户签约后,他们会为客户提供一个分类垃圾桶以及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让客户在家中扔垃圾的时候就能够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
  “像现在的一些白领上班族之类的,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的上门服务就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王欢说,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与一些写字楼洽谈承包垃圾代扔业务。后续,他们还会考虑将垃圾回收的相关业务纳入到日常工作中。
  智能手段接受度差
  用户体验有待提高
  除了代扔垃圾这种“新行业”,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已经出现了好几年,不少城市的社区中都能看到这类机器,但推广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互联网+”站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口上。随着垃圾分类越来越受重视,有很多相关方试图通过智能化手段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最先兴起的是智能垃圾回收机。它一般设立在小区里,居民只要有某种废品产生,就可以投放进去,同时根据条码或手机身份识别而获得一定积分。一些智能垃圾回收机还回收低价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确实对垃圾分类有所贡献。
  但这种垃圾回收机成本很高,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套达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在《法制日报》记者的调查中,就发现了类似问题。不少民众反映,用这种垃圾桶进行分类,还不如直接雇佣民间垃圾回收者。
  最为尴尬的现象便是——为了经济回报而分类的人,不会选择投入智能垃圾桶,而不在乎经济回报也不愿分类的人,仍会把这些废品扔到其他垃圾桶。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地区某小区的垃圾桶全部为智能垃圾回收机,这种回收机由两个箱体组成,一边投放厨余垃圾,另一边投放其他垃圾,两个箱体中间设有二维码识别区,小区居民可以扫码开垃圾箱,也可通过脚踩开关开箱。
  扫码开箱后,系统会对放入的垃圾称重,根据重量为用户积分,用来兑换生活用品。与此同时,回收机会将垃圾称重数据传回小区物业的云数据终端机,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
  据了解,这个小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安装这样的回收机,《法制日报》记者从物业工作人员处得知,最初还会有居民持物业发放的二维码标签前来扫码扔垃圾,时间久了,大部分居民便懒于扫码称重,还是会选择直接脚踩开关扔垃圾。到现在,几乎没有住户会使用扫二维码的方式扔垃圾。
  “用来扫码的标签很小,每次扔垃圾都带着有些不方便,我们也在考虑做成门禁卡式样的,更加方便住户使用。”负责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霍女士说。
  虽然智能垃圾回收机的使用情况并不如预期,但据每日负责回收垃圾的师傅说,大部分业主还是能做到最基本的分类,把厨余垃圾单分出来。此外,霍女士还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小区会有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在每日上午六点至九点左右的时间段,将厨余垃圾以外的垃圾进行大致分类,挑出瓶子、纸盒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