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扫码时代当心二维码骗局 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2)

2019-09-22 18:40法制日报浏览:

  目前比较火热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是二维码诈骗的高发地带,大多数作案手法是扫码充值。粉丝向主播刷礼物需要充值,平台会弹出支付二维码,或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完成充值。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一环节,声称自己是平台客服或者内部人员以吸引受害人入套,诱导受害人扫码支付,受害人充值的金额直接进入嫌疑人的账号。
  今年中秋假期,家住河北省邯郸市的严某带家人到某景点游玩,景点门口有一处活动台,宣传只要扫二维码下载安装某App,再注册成为会员,就能得到该景点的门票优惠券。严某的家人跃跃欲试,可严某思索再三还是心存疑虑,没有让家人下载。回到家后严某上网查询,看到诸多因扫描二维码而泄露隐私、落入诈骗陷阱的案例。
  记者从石家庄市公安局获悉,近年来,很多商家都喜欢采取“扫码送礼”的方式吸引粉丝。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二维码后的公众号、App很可能就是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的平台,通过一个小礼物就轻易骗取到个人信息,有的用来倒卖,有的则用来在其他平台注册实施不法活动。还有各大社交平台或QQ群发布的一些兼职刷单信息、冒充网购平台客服人员等,要求扫码支付保证金等,都可能是二维码诈骗。
  不要随便扫陌生二维码
  为了保证用户资金安全,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对支付二维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取动态二维码支付、禁止二维码截屏操作等相应措施,避免犯罪嫌疑人远程骗取事主付款二维码盗刷事主资金的可能。但是,不少人有不良的扫描习惯,看见二维码就扫,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目前,二维码的生产和流通并没有明确的主体进行统一管理。虽然一些部门开始逐渐意识到二维码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但尚缺规范措施,因此很难从源头上打击二维码诈骗。市民一定要做到:加强自我保护,千万不要见码就扫!
  警方提醒,在日常扫码支付和扫描其他二维码时,打开二维码付款界面等待出示时,记得遮挡手机屏幕;手机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指纹、刷脸验证来代替输入支付密码的习惯;用手机扫对方码支付时,要与收款方核对昵称;网上交易时,识别对方二维码须认真阅读提示信息;在手机上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过滤不安全二维码;不要在不知名的链接中输入身份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
  此外,扫码领红包时一定要确认是否是官方活动,不要随意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扫码骑共享单车或者缴纳罚款,要用官方的App进行扫码,要核实信息是否正确再进行付款;街头上的扫码促销免费送礼品不要随意扫码,有可能会套取你的个人信息,严重的会给手机植入木马病毒,导致银行信息密码被盗取;商家要留意自己的静态二维码收款,防止被不法分子替换成他们的二维码。
  二维码诈骗看似百变,其实防范起来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随便扫陌生人或者非正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如果扫码后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一定不要盲目填写,这样骗子也就无计可施了。(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