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相亲平台陷阱:虚假承诺诱导消费 维权举证艰难(2)

2019-08-30 11:52法制日报浏览:

  根据这位博主的亲身经历,红娘会拿出很多成功案例,并向客户宣称公司线下有很多资源。他总结称,线下相亲平台套路就是不断“洗脑”,比如“把你关进屋子里进行两三小时,洗脑,让你交几万块的费用,告诉你他们有很多资源,你不能再等了,再等就很难找了”之类。
  据上述博主透露,在遭遇“被关在屋子里洗脑”的经历后,几乎每天都收到来自这个相亲平台不同的销售电话,“有一些能识别出来的号码,我都按掉了,有一次实在控制不住,和对方说‘我每天都能接到你们打来的不同电话,我已经说了我不需要,如果你们再打,我就报警了’,这才停止被骚扰”。
  任何服务皆须付费
  消费维权举证艰难
  《法制日报》记者在注册了某相亲平台App后发现,若想在这个平台查看所有人发来的消息,需要开通会员,每年大概300元。会员特权还包括查看对方联系方式、无限制查看他人视频、照片等。
  此外,新人客服服务也隐藏消费项目。一般,新人客服会给新人提供脱单路上问题解答,诸如“怎样吸引更多异性关注”这样的话题,而随意点击一个问题时,就会弹出苹果商店App支付消息框,这些问题的价格不等,只要输入账号密码即可成功购买。换言之,但凡想要享受到相亲平台的服务,就需要付费。
  在注册完的第二天,《法制日报》记者收到了相亲平台的来话,对方称有一名优质男会员推荐,并以需要线下核对信息为由,邀请记者前去线下面谈,“男士方面,我们会通过身份证、房产证、经营证等,核实他的经济状况和其他个人信息。女士方面,我们也担心会有照片和本人不符合的情况,所以我们会希望到线下进行沟通”。
  在电话中,客服不断询问《法制日报》记者个人状况、理想对象,并表示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婚介能获取更多匹配的相亲对象。最后,对方请求添加微信,以便进一步了解和沟通。对方说,如果确实有相亲需求的人,很难越过和相亲平台线下面谈这一环节。
  消费维权不易,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聚投诉平台在受理对婚恋交友平台的投诉后,有关相亲平台一般都会在投诉贴下表示,“感谢您的反馈,已将反馈提交给相关部门及时处理,有进展会及时跟进”,有的相亲平台则表示会在7天内解决投诉,45天至60天才能退款,同时需要扣除10%至20%的费用。
  在一个已解决的投诉贴里,投诉人对深圳某相亲平台进行投诉后,过了一个月才拿到退款3200元,而他最初缴纳的费用是12800元。还有很多消费者的诉求在协商中没能得到解决,最后只能诉诸法律或者不了了之。
  截至8月17日,某相亲平台关于销售误导的有效投诉量高达3439起。
  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法制日报》记者通过搜索相亲平台名称,发现多起婚介公司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纠纷案,其中有不少消费者走到了二审程序。
  一份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由于对约见对象不满意,韦女士请求解除与某婚介公司签订的红娘服务合同,并要求公司返还所缴纳的服务费15000元。在上诉中,因未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推荐的候选人均不符合其所列条件,法院最终只判定归还韦女士服务费5000元。
  相关标准尚需明确
  行业规范亟待建立
  不过即便如此,在采访中,对于相亲平台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婚恋网站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不过也有人说身边人真的通过它们“终成眷属”。
  在一些从业人员看来,婚恋网站的畸形发展始于用户对互联网“天降馅饼”的理解。早期很多婚恋公司将“互联网就意味着免费”的思维带给了客户,因而会员付费制并不太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既然会员不愿缴费,那就强制他们主动上缴,这是中国婚恋网站独有的付费怪圈现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