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培训贷越发隐蔽,受骗者维权更难(2)

2019-08-27 13:26 工人日报浏览:

  如果说在此前盛行期,培训贷还算漏洞百出。如今,在媒体曝光和求职者高投诉率的背景下,玩此伎俩的企业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有业内人士称,不少人都会专门找律师拟写协议内容,明确须贷款分期支付学费。且不论培训和推荐就业质量如何,总归是有形式上的服务内容。即使求职者在培训后就业质量不佳,企业也有借口从求职者身上找原因。这样,便能尽量规避法律风险,使培训贷套路进一步隐晦。
  学员维权很被动
  陷入培训贷后,很多不堪催款和还贷负重的受害者,纷纷向相关部门投诉求助。可实际情况是,受害者、有关行政部门甚至是法律,都难抓到培训贷的把柄和漏洞,想成功维权,着实太难。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仅有少数受害者通过向媒体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侥幸要回部分学费,多数悬而未决。还有受害者告到法院后,因证据不足败诉。若不是培训机构卷款潜逃,面对培训贷引发的经济纠纷,公安机关也仅能帮助协调调解。有的涉事企业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学习就会产生费用,如果学生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有些培训贷事件就是诈骗,但买卖双方如已自愿签署协议,就很难找出违法之处。”王雨琦表示,作为成年人,学员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借贷机构签订的借贷条款合法有效。同时,学员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已享受服务。很多企业还会留存学生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这导致后期学员想维权,会很被动。
  此外,构成诈骗的前提必须是企业主观上明知自己没有承诺的相关资质、资源,客观上虚构师资力量、培训效果、高薪岗位等。如果单从企业对应聘者做出承诺但没有兑现来说,只能算作合同违约行为。
  “骗局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是有利可图,且‘利润’很大。同时,学生和职场新人的警惕性很差,对骗局没有足够的识别能力。”王雨琦建议,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应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在需要签订培训贷款协议时,最好能提前咨询律师。作为成年人,签字时一定要考虑到法律后果,更不能随意将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借给他人。(记者 柳姗姗)(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