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经验老到的投资方被骗了一个亿(2)

2019-08-27 13:24检察日报浏览:
  经验老到的投资方被骗了一个亿
  杭州余杭:9人犯罪团伙被一锅端
  通过粉饰一家“空壳”公司,以可以做银行2亿元“结构性存款”业务为幌子,诈骗一家科技公司近1亿元。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先后批捕了黄某等9人特大诈骗犯罪团伙。
  俩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合谋金融诈骗大案
  “我们做好了方方面面的风控,公司营业执照正副本、开户许可证、公章、财务章、法人章、U盾和密码器全在我们这,可我们这一个亿还是在一小时内‘蒸发’了……”说起被骗的过程,余杭区某科技公司老板既后悔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随着犯罪嫌疑人黄某等人的落网,被害人对案件的来龙去脉渐渐清晰起来。
  河北籍男子黄某和任某是朋友,二人虽然都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头脑非常灵活。早在2017年,任某就听说过找人“背债”的业务,就是找一家公司,粉饰包装后让投资方把资金转到这家公司来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套利,骗取投资方的资金。他们一直想要尝试,但没有成功。
  今年春节前后,黄某认识了河北的一个投资方,对方愿意出3000万元投资。得到这个消息后,黄某和任某马上找到了李某,通过李某介绍找到了“背债”公司——河北某汽车贸易公司(下称“河北公司”)和法定代表人刘某以及魏某,其实这并不是一家真实做汽贸生意的公司,而是一家“空壳”公司。虽然这次投资最终没谈成,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背债”公司都找好了,他们怎么会放弃这个机会呢?布局仍在进行……
  怎么才能让投资方相信这家“背债”公司从而上钩呢?黄某又找来了假扮“空壳”公司财务的梁某、诈骗成功后帮助洗钱的李某某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孙某,此外,刘某还找到了能说会道的高某假扮“空壳”公司的经理。这一团伙所有人都在黄某和任某的安排下,约定好了分赃比例,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的一块块“馅饼”砸得每个人都“头晕目眩”,他们都非常尽职地扮演好了各自的角色。
  粉饰“空壳”公司诈骗成功
  那么,仅凭一家“空壳”公司如何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套利呢?3月初,黄某找到了银行工作人员孙某,详细了解了企业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资质和条件,并把“空壳”公司信贷资质不良的法定代表人刘某换成了没有征信问题的魏某。虽然做足了“功课”,但银行对河北公司“结构性存款”的授信批复仍旧没有批下来,因为该公司根本不符合办理条件。
  同时,黄某积极联系有投资客户资源的中间人,谎称有2亿元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只要凭此业务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汇票贴现后就有几十万元的收益。这个消息在中间人圈里广泛传播后,黄某等人终于找到了想做这笔投资业务的杭州余杭的一家科技公司。之后,科技公司代表占先生来到了河北,在这里见到了中间人李某、“空壳”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魏某、刘某以及孙某等人。双方约定投资资金当天进入河北公司账户后,必须于当天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并由投资方拿走汇票,贴现获利后给予公司利润。之后,魏某把河北公司的营业执照正副本、开户许可证、公章、财务章、法人章、U盾等全部交给了投资方。
  虽然拿到了魏某提供的东西,占先生还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必须做好万全的风控措施,才放心把这么大一笔资金打进对方公司的账户。3月19日,占先生和魏某等人来到可以办理该业务的银行,在黄某的指使下,假扮银行客户经理的孙某告诉占先生,河北公司确实可以办理“结构性存款”业务,这给占先生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后,孙某又编造理由帮助魏某等人从占先生处骗取了河北公司公章,补办了转账所需的密码器,为划转资金做好充分准备。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