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来风
PC版

"徽派风""民国风"泛滥 传统村落:不管消失 乱管迷失(2)

2019-02-13 15:21半月谈浏览:

  此外,木结构建筑需要人常年居住保养才能持久,“现在乡村空心化严重,平日只有一些老人生活,房子空着自然就坏了”。
  “有人气,村落才有生命力”
  解决传统村落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时,只有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才能保护建筑,留住“乡愁”。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多部门都可管,但不知谁在管”和“全面修复须多部门层层管”等问题,要摒弃住建部门牵头,文化、环保、农委、财政等部门“旁观”的心态,也要改变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状态。只有多部门联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尊重当地风俗文化。记者从文保部门了解到,传统村落开发方案不少流于形式,大同小异,难以体现地方特色。
  祁阳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办主任李平华说,现在村落搞开发,都有一炮打响、“大范围传播”的想法,一门心思堆砌传统元素,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
  保护建设过程要公开,让村民有知情权和参与感。胡彬彬调研发现,当今许多人离开乡土,迁入城市,既有就业的原因,也有对家乡感情变淡的原因。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家乡建设发展中自身缺乏参与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合时宜的建设破坏了故乡的风貌,让群众的“乡愁”逐渐消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老百姓都感觉不是自己的家乡了,怎么还会在意村落保护呢?”
  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才和资本下乡,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黄德生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最终要立足于乡村发展,建筑维修得再好也是冰冷的。
  “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员返乡下乡,让村子活起来。”(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