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夜话
PC版

攀比、从众、侥幸 透视落马“关键少数”的畸形心理(2)

2019-01-30 11:08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

  3“办事收钱理所当然”的从众心理
  【典型案例】
  警示教育,别人受到的是警醒震慑,可大方县委原书记张瀚时总结出的不是拒腐蚀、永不沾,而是要投机取巧,走一条“有别于清官,不同于贪官的道路”,换言之就是规避被查处的风险,既要当官又要发财。
  如何实现美梦?经过精心盘算,张瀚时决定利用干部人事权进行利益交换来聚敛钱财。“买官卖官古已有之,社会风气如此,不捞白不捞。”张瀚时自作聪明地认为,“钱货两清”互不亏欠,同时,买官者自身职位来路不正,不会主动“反水”。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张瀚时卖官鬻爵15年,先后收受大方县多个乡镇(街道)、县直机关单位多名干部的财物,利用职务便利为其提拔晋升和职位调整提供帮助,严重破坏了当地政治生态,败坏一方风气。
  【点评】
  一些领导干部常常用“别人都这么做”来麻痹自己。在他们看来,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大家都见怪不怪,因所谓的害怕被孤立,不敢坚持原则,选择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认为“法不责众”,抱着“过节收送礼金红包的那么多,多我一个也无妨”的心态,在潜意识里认同所有的“潜规则”,错误地认为“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是一种社会常态,不拿白不拿。
  但从众的背后,其实是唯利是图、贪婪心理在作怪。由此警醒党员领导干部在权力面前,任何时候都要有足够的定力和清醒的头脑,同“潜规则”作坚决斗争,不做纵容腐败的“帮凶”,更不做随波逐流的腐败者。
  4“只有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
  【典型案例】
  “买房卖房,你情我愿。”水城县委原副书记、县长王尔彬起初是既想收钱、又怕收钱,最终在侥幸心理和利益驱使下,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商铺,高于市场价售出。低价购买商铺时,王尔彬明知房地产老板给予的“优惠”是看中自己手中的权力,仍心存侥幸地捡便宜。高价销售商铺时,王尔彬心知肚明买主名为买房实则送钱,他自认为买主可靠,是交往多年的“好朋友”,双方各取所需,“你情我愿”,最初的忐忑变为心安理得。
  “我对老板有很强的防范之心,但对于交往时间比较长的,我觉得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吃几顿饭、收点礼品都是小事,不会有人知道。”正是怀揣这样的侥幸心理,王尔彬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直到东窗事发才幡然悔悟,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点评】
  翻看落马贪官忏悔录,虽然每个人的腐败行为都有其具体因素,但大多数人在自我剖析时都提到了侥幸心理。有人自诩高明,以为自己精心设计、反复包装的违纪违法行为不留痕迹,没有人能查出来;有人觉得交往的“朋友”讲义气、靠得住,他们不会“出卖自己”;还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是隔着墙头撂砖头——砸到谁算谁”,觉得自己一向官运亨通,不会“倒霉”。但“玩火者必自焚”。无数案例表明,“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绝不是一句空话,任何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行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5“与组织讲条件”的补偿心理
  【典型案例】
  贵州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家兴古稀之年迎来牢狱生活,这一切源于他自以为组织“亏欠”自己而滋生的不洁之念。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组部拟任副省级干部公示名单中,他喜不自胜,以为“不是人大就是政协”。一心想着组织给自己“升级”的赵家兴,做起了副省级干部的美梦。因工作需要,组织安排赵家兴到贵州省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然而,这个当时贵州最大国企一把手的岗位却入不了他的“眼”。愿望落空,自恃功高的赵家兴心里开始不平衡,“省部级干部没得当,组织安排我转岗到企业,居然没有让我到电力公司那样的高收入企业挣点养老钱。”于是,赵家兴产生了“政治上无望,经济上弥补”的错误心理,拿功劳当资本,拿资历要待遇,开启了大肆贪污受贿的不归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