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
PC版

《北京人随笔》:张恨水是如何写北京的(2)

2021-04-06 15:39北京日报浏览:

  作为报人,他的杂感、小品文则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文章都不长,二三百字,但量很大,几乎每天一篇或两三篇,多见于他所主持的报纸副刊,如《世界日报》之明珠、《世界晚报》之夜光、《新民报》北平版之北海。其特点为:一、取材广泛,反应快捷,形式多样,婉讽多趣;二、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世情世态,芸芸众生,有闻必录,有感而发;三、针砭时弊,月旦人物,批评议论,抒发己见,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四、以古讽今,借题发挥,声东击西,含沙射影。总之,这些文字呈现出民国北京市容、市貌、市井、市政的真实面相,以及市民的生活细节和精神面貌。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文字区别于北京土著之处,是有一种观察者的眼光,而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的或炫耀,或感怀,或失落,或怀念。
  总之,收集在这本小书中的作品,兼顾了张恨水的散文和小品文,其审美倾向和风格特征是很突出的。这些文字,骨子里既有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又体现出新时代的平民意识。而其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非常注重趣味。无论是写世态、写风物、写掌故、写趣闻,还是写自己、写别人、写观感、写游记,甚至写杂文、写短评,都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趣味应是文学的生命。很难想象,一篇没有趣味的文章会流传久远。但是,多年以来,张恨水的散文却被扣上一顶“趣味主义”的大帽子,甚至趣味本身都成了不可饶恕的罪名,似乎文章越干瘪越乏味则越好。散文为此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散文的艺术性,而且使散文变成了朱自清所说的“死板板的长面孔叫人亲近不得”,读者也只有敬而远之。倒是张恨水的散文,不时被读者所提起。尤其是那些为北京留下的文字,更为这座古老而弥新的城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解玺璋)(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