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吸收异地存款将受到严控 监管倒逼中小银行练好内功(2)

2021-03-18 14:49经济日报浏览: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
  近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吸收异地存款实现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存款市场非理性竞争。为加强存款市场管理,保持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合理稳定,央行从制度上不断扎紧异地存款监管的藩篱。监管政策出台后,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存款业务会受到什么影响?下一步,这些银行如何转型破局?
  存款市场迎来强监管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异地存款的定义,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专家表示,客户到银行的实体营业网点开设的账户,其存款就不作为异地存款;只有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其他渠道远程开立账户时,所在的地市没有该银行的实体营业网点,其账户的存款才是异地存款。
  “未来,地方法人银行的拓客只能局限在实体网点和线上自营渠道,这就会大大压缩其业务增长范围,无疑对其发展速度和拓客产生很大影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中小银行异地远程揽储行为将受到巨大冲击,存款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在存款市场方面,强监管政策频频出台。去年初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后,各个银行开始整改不规范的存款“创新”产品,比如立即叫停了靠档计息产品等。近期,银保监会研究制定《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商业银行不得采取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等违规手段吸收和虚增存款。
  今年2月份,人民银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目前,随着互联网存款产品纷纷被要求下架,监管层进一步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对存款市场乱象的治理不断加码。
  黄大智表示,与过去相比,此次新要求更加严格。比如,禁办异地存款代表中小银行基本无法在异地开户获客,同时靠档计息、周期性付息的产品下架后,存款利率回归本源,中小银行的产品优势不再,同等条件下中小银行与大行相比在获客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警惕流动性风险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业务,尤其是存贷款等业务有范围要求,原则上不能突破网点经营地范围。央行加大存款市场管理力度,提出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实际上,监管层的目的是要引导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回归定位初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政策导向角度看,中小银行的核心是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如果资产端业务突破地域限制,不利于支持本地实体经济,资金外流也会加大县域地区发展不均衡。
  中小银行服务本地经济有着天然优势。由于其机构设置层级少、决策链条短,能够灵活对接小微企业。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地方中小银行及时推出“复工贷”等惠企大礼包,以低息资金驰援口罩生产企业。正是对当地企业生产经营、订单情况充分了解,银行才有底气、有信心为企业送上金融“及时雨”。
  实践中,一些中小银行借助互联网吸储虽然做大了自身规模,但是风险隐患被慢慢放大。“中小银行开办异地存款、突破区域经营的动力就是对于规模的向往,突破地域限制后,银行的存贷款市场非常容易做大,但也存在着一定流动性风险。”曾刚表示,突破监管的地域限制,中小银行先后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实现。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