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学大师”其实反对“凡事皆可糊弄”(2)
2021-02-19 13:52中国青年报浏览:次
陈晓玥毫不否认自己是个认真上进的人。她本科学审计,后来跨专业读研,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传媒硕士,她每天要处理繁重的学业,同时为接下来读博作准备。
而她的微博简介里赫然写着,“糊弄学大师”。
她算得上是豆瓣“糊弄学”小组的元老,刚加入时小组成员还不到1万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内成员疯狂扩张,似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理由。
如今,有16万多人在豆瓣小组分享着自己的糊弄心得,他们调侃自己是“弄弄子”,周围人有意无意的“糊弄”举动被他们捕捉示众,或者作为钻研的范本。他们共享着同一种处世哲学,“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
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可能是相互糊弄
“糊弄学”小组所界定的糊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形式主义的工作、难以推辞的邀约和不得不回复的朋友信息。
陈晓玥在小组里学到不少糊弄技巧,跟别人聊天不知怎么回复时,就套用万能句式“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比如 “我的天,这叫什么事啊,无语了”,这几乎可以应对朋友的各类吐槽,再加上“哈哈哈”或“真的”则会显得更加真诚。她把这些句子添加到输入法的快捷键中,轻轻一点,一秒解决社交尴尬。
10月底,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根据小组的“最近讨论”分区的相关词条抓取高频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是糊弄行为的重灾区。“朋友”“老师”“男朋友”“同事”和“我妈”几个“被糊弄主体”频频出现。
小组中密集地谈论着如何应对催婚、要求考公务员的父母;不熟的朋友丢来砍价链接怎么办。还有人晒出电商客服敷衍的回复——顾客还没说出是哪款商品,客服已回复“没有了”。
写稿焦虑的关婧,遇上法学专业的朋友分享的 “圈内”笑话,常常感到困惑,但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她不得不用上各类表情包和语气词,显得关切。两人的聊天记录里,“哈哈哈哈”有2000多条。
关婧觉得,在过度社交、人情难却、工作繁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这样糊弄并非不真诚,而是为社交设置“快捷键”。
“我们不可能时刻紧绷着认真交谈,适当的糊弄,是不冷场、暂时搁置争议的解决办法,也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 陈晓玥说。
为什么人际交往中的糊弄越来越多了?关婧想过这个问题,社交媒体的即时性、随时随地飞来的消息给交流带来了压迫感。“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其实可能是相互糊弄。”关婧困惑,长此以往,会不会在聊天中分不清真情与敷衍。
“糊弄学”的“二八法则”
“糊弄学”出圈后,有人认为“糊弄”是一种逃避、消极、不严肃的生活态度。糊弄学组长“摸鱼的阿汤”说,每个出圈的小组必然会遭受一些外界的负面解读,他没有太大压力。“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
在他看来,“糊弄学”也遵循一套“二八法则”,20%精力用于“糊弄”不重要的事,将80%的精力用于重要的事。他还支持另一个“二八规则”,“生活中80%的事都不重要,只有20%的事是极其重要的。”
组长认为自己并非一个糊弄的人,甚至从前是“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屎上雕花”的工作。这个词最早被配音演员形容自己的部分工作内容。由于某些国产剧演员台词功底实在太差,就算只对口型,配音演员都感到十分困难,“给我一块玉石、木料、甚至黄泥,我都能精雕细琢,但你给我一坨屎,怎么弄?”
而她的微博简介里赫然写着,“糊弄学大师”。
她算得上是豆瓣“糊弄学”小组的元老,刚加入时小组成员还不到1万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内成员疯狂扩张,似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理由。
如今,有16万多人在豆瓣小组分享着自己的糊弄心得,他们调侃自己是“弄弄子”,周围人有意无意的“糊弄”举动被他们捕捉示众,或者作为钻研的范本。他们共享着同一种处世哲学,“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
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可能是相互糊弄
“糊弄学”小组所界定的糊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形式主义的工作、难以推辞的邀约和不得不回复的朋友信息。
陈晓玥在小组里学到不少糊弄技巧,跟别人聊天不知怎么回复时,就套用万能句式“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比如 “我的天,这叫什么事啊,无语了”,这几乎可以应对朋友的各类吐槽,再加上“哈哈哈”或“真的”则会显得更加真诚。她把这些句子添加到输入法的快捷键中,轻轻一点,一秒解决社交尴尬。
10月底,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根据小组的“最近讨论”分区的相关词条抓取高频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是糊弄行为的重灾区。“朋友”“老师”“男朋友”“同事”和“我妈”几个“被糊弄主体”频频出现。
小组中密集地谈论着如何应对催婚、要求考公务员的父母;不熟的朋友丢来砍价链接怎么办。还有人晒出电商客服敷衍的回复——顾客还没说出是哪款商品,客服已回复“没有了”。
写稿焦虑的关婧,遇上法学专业的朋友分享的 “圈内”笑话,常常感到困惑,但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她不得不用上各类表情包和语气词,显得关切。两人的聊天记录里,“哈哈哈哈”有2000多条。
关婧觉得,在过度社交、人情难却、工作繁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这样糊弄并非不真诚,而是为社交设置“快捷键”。
“我们不可能时刻紧绷着认真交谈,适当的糊弄,是不冷场、暂时搁置争议的解决办法,也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 陈晓玥说。
为什么人际交往中的糊弄越来越多了?关婧想过这个问题,社交媒体的即时性、随时随地飞来的消息给交流带来了压迫感。“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其实可能是相互糊弄。”关婧困惑,长此以往,会不会在聊天中分不清真情与敷衍。
“糊弄学”的“二八法则”
“糊弄学”出圈后,有人认为“糊弄”是一种逃避、消极、不严肃的生活态度。糊弄学组长“摸鱼的阿汤”说,每个出圈的小组必然会遭受一些外界的负面解读,他没有太大压力。“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
在他看来,“糊弄学”也遵循一套“二八法则”,20%精力用于“糊弄”不重要的事,将80%的精力用于重要的事。他还支持另一个“二八规则”,“生活中80%的事都不重要,只有20%的事是极其重要的。”
组长认为自己并非一个糊弄的人,甚至从前是“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屎上雕花”的工作。这个词最早被配音演员形容自己的部分工作内容。由于某些国产剧演员台词功底实在太差,就算只对口型,配音演员都感到十分困难,“给我一块玉石、木料、甚至黄泥,我都能精雕细琢,但你给我一坨屎,怎么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