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e线
PC版

人工智能法律制度短板怎么补(2)

2021-01-19 13:12法治日报浏览:

  人工智能法律制度短板怎么补 专家建议区分不同行业场景分别进行立法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也伴生个人信息遭侵犯、新技术新业态无序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法律的规制与保障。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本报今起开设“新技术领域立法”栏目,聚焦如何通过立法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敬请关注。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发布消息称,截至2020年底,浦东人工智能企业约600家,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相关产业规模预计达910多亿元,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革的效应逐步显现。
  浦东地区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缩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约3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双刃剑”的特性也愈发引人关注。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的同时,其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个人隐私、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要实现健康发展,法治是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建议,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化解风险,从技术、伦理和法律三个路径共同构建符合人工智能运作基本逻辑的规制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发展。
  在基层医疗等领域有特殊价值
  得益于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在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在基层医疗、教育教学、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凸显特殊价值。
  近日,北京市顺义区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如何破解疫情传播链,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取得授权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团队绘出患者流调轨迹地图,帮助疾控人员迅速锁定管控范围。
  2020年初,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在进行社区疫情排查和防疫宣传上就起到了很大作用。记者在科大讯飞海南自贸港人工智能翻译服务中心看到,使用了语音技术的机器人,可以给人们打电话进行电话访问,对人们的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询问,在电话访问结束之后还可以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将相关信息直接提供给疫情防控有关部门。这项技术在湖北武汉“封城”期间就已得到广泛应用,6小时即可完成100万人的电话访问。在全国推广后,共完成了5900万次的访问和统计,极大地节省了随访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说,人工智能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正朝着“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司法、翻译、办公等关系民生福祉的各行各业,人工智能也开始切切实实解决刚需应用。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进入每一个行业,深刻改变世界。”刘庆峰说。
  可能带来重大风险和潜在威胁
  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双刃剑”特性也展现出来。
  疫情防控工作中,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资源调配、支持复工复产等领域展现了巨大能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因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等问题而备受关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