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宪法和你的一生有什么关系?知识点来了(2)
2020-12-08 13:23央视网浏览:次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制定其它法律法规的依据。宪法很重要!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刚刚过去的一周是我国第三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各地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
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景区北岸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的旧址。因为这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宪法宣传周”期间,这里举办的“西子湖畔制宪奠基”基本陈列和“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中学生。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资料和专业讲解了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历史,还可以参加一些体验和互动活动,学习和理解宪法知识。
陈列馆里有个宪法宣誓区,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在这里举办就职宪法宣誓仪式,青少年也可以在这里体验宪法宣誓的神圣感受,而“会议表决体验”的互动游戏则是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流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建成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陈列馆“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出贡献。”
1953年12月28日凌晨,毛泽东主席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的同志来到杭州,开始起草宪法。从1953年12月28日到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与起草小组在西子湖畔历时77天,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史称“西湖稿”。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说:“我们这形成的是宪法草案的初稿,初稿又变成草案,草案再通过全国人民三个多月的大讨论,1954年9月20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获得1197票,全票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正式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审议通过四部宪法。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审议通过的,此后又进行了5次修宪。“宪法宣传周”期间,全国人大机关举办了宪法历史文献资料展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温宪法历史,追寻宪法足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很多人都觉得宪法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宪法赋予了人权,国家有各种法律保障公民的权益。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义务教育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是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等等。可以说我们一出生就是被宪法保护着的。
前一段时间,一位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的新闻被广泛关注,老人无助无奈的情形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近几年,扫码支付、线上预约等新兴生活方式在年轻人看来,早已是必备技能,而对一些老人来说,使用起来却有些困难。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说:“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会带来很多问题,本来宪法里面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有同样的权利,但是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权利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行使,事实上就造成社会上有相当大的老年人群体不能很好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那么,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呢?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举,以20条举措要求细化面向老年人的各项服务措施,而这就是政府依据宪法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具体体现。
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景区北岸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的旧址。因为这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宪法宣传周”期间,这里举办的“西子湖畔制宪奠基”基本陈列和“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中学生。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资料和专业讲解了解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历史,还可以参加一些体验和互动活动,学习和理解宪法知识。
陈列馆里有个宪法宣誓区,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在这里举办就职宪法宣誓仪式,青少年也可以在这里体验宪法宣誓的神圣感受,而“会议表决体验”的互动游戏则是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流程。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于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建成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陈列馆“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出贡献。”
1953年12月28日凌晨,毛泽东主席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的同志来到杭州,开始起草宪法。从1953年12月28日到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与起草小组在西子湖畔历时77天,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史称“西湖稿”。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说:“我们这形成的是宪法草案的初稿,初稿又变成草案,草案再通过全国人民三个多月的大讨论,1954年9月20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获得1197票,全票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正式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审议通过四部宪法。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审议通过的,此后又进行了5次修宪。“宪法宣传周”期间,全国人大机关举办了宪法历史文献资料展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温宪法历史,追寻宪法足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很多人都觉得宪法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宪法赋予了人权,国家有各种法律保障公民的权益。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义务教育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是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等等。可以说我们一出生就是被宪法保护着的。
前一段时间,一位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的新闻被广泛关注,老人无助无奈的情形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近几年,扫码支付、线上预约等新兴生活方式在年轻人看来,早已是必备技能,而对一些老人来说,使用起来却有些困难。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说:“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会带来很多问题,本来宪法里面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有同样的权利,但是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权利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行使,事实上就造成社会上有相当大的老年人群体不能很好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那么,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呢?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举,以20条举措要求细化面向老年人的各项服务措施,而这就是政府依据宪法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具体体现。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