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电信网络诈骗幕后"帮凶":多弱势群体 常被当"弃子"(3)
2020-08-11 09:30正义网浏览:次
对此,汪珮琳建议,银行应加强对公账户的开户环节及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发现可疑问题及时采取止损措施,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移送涉案线索,提供相关证据。
症结 网络平台或为“真空地带”亟待监管
实际上,不仅仅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诸如网络赌博、“伪基站”等网络犯罪中,也呈现了主犯隐藏得越来越深的态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副所长、电子证据专家刘品新对此进行过多地调研,深有体会。
“一些地方打击网络犯罪习惯于搞‘远洋捕捞’。”刘品新打了个比方说,看起来抓的人不少,但“虾兵蟹将”居多。他认为,网络犯罪的关联犯罪打不尽,与黑灰产业链的生态发展有极大关系。“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有追求安全的需求,会想尽一切办法对抗侦查,而网络屏障带来了天然的优势,犯罪产业的分工也趋于精细化,给案件侦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腾讯此前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9上半年)》显示,与以往“简单结伙”“单兵作战”的作案手法不同,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正呈现专业化、公司化的趋势,犯罪手段也变得更加智能。值得一提的是,“90后”被骗概率高,18岁至28岁的被害人占比高达54%。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无意中为犯罪留下了发展空间。
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QQ、微信、58同城等多个平台中暗藏银行卡贩卖信息。在福建省石狮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一位嫌疑人办理了18家对公账户,在某电商平台上以商户名义进行“生意往来”,无限制地大额转账,最后再滚动流出“资金池”。
“有的诈骗分子会包装一个虚假的App正式上线,以发放贷款等名义在搜索引擎上推广,供被害人下载使用。”赵锐对记者透露,一个案件中可能会出现二三十个不同的假App。“一个App可能使用三个月左右就会下线跑路,再改头换面重新上线。”
“网络犯罪的手段不断进行升级换代,而司法治理换代速度相对滞后,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刘品新举例说,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转移风险较大的环节,自己只负责核心部分。这些新技术平台可能是司法实践尚未监管到的“真空地带”,网络犯罪无孔不入。司法机关应当更好地总结各类专项打击行动的经验成果,将专项变成常态,根据犯罪规律的演变进行全面、均衡式打击。
对策 多方合力开展“生态式打击”
斩断幕后的关联产业链条,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中之重。幕后“帮凶”如何处理,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一些检察官反映,之前类似的情况无法构成共犯的,可能“一放了之”。2019年11月,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刑案司法解释施行后,各地开始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定罪量刑。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独立入罪,最高可判三年。
刘品新对各地激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表示肯定,同时提出另一个思考:“警惕陷入只打‘帮凶’不打主犯的异象,只有对主犯从严从重,重拳出击,才能震慑违法犯罪。”
2019年11月19日,最高法公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引发次生危害后果的情形日渐突出;犯罪有组织化、“产业化”色彩浓厚;催生大量黑灰色产业链;犯罪手段演变快,骗术更具迷惑性;利用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实施的诈骗越来越多。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