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摊子”“急躁症”“挂空挡”……脱贫冲刺谨防心态跑偏(2)
2020-04-06 17:05 《瞭望》浏览:次
“急躁症”易致形式主义
面对冲刺倒计时,一些干部心态急躁,甚至大搞突击快上或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产业入股“一股了之”,或是没有实行差异化分配,出现泛福利化苗头。
在中部地区一个脱贫出列村,政府部门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统一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政府出钱为我们入股,我们不用去干活,只等着分红。”一名吴姓贫困户翻开自家的扶贫手册说,政府帮他家入股到一家茶油企业,家里5口人按人头算,每人每年分红200元,全家一年就是1000元。“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个钱如果用来帮我们自己发展产业是最好。毕竟这个钱给几年也就没了,此后还得自谋生计。”
一些干部急于求成,脱贫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民心工程的群众满意度不高。记者在某贫困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时,部分未搬迁贫困户反映不愿搬、不敢搬。“虽然一家三口在镇上安置点能分到75平方米的房子,但我还是不愿意去。”一位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在老家有三四亩地种水稻和中药材,12亩林地种杉木。但是安置点离这些土地9公里远,班车时间上午10:30发车,下午13:30就返回,根本没时间干活。“来回还要8块钱车费,不划算。”
急躁心态还容易引发数字脱贫、指标脱贫。记者在一位贫困户的扶贫手册上看到,家庭收入计算一栏写明该户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8亩,2019年变成2亩、亩产1000公斤。但这位贫困户说,自家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没有扩大,亩产不足500公斤。而其所在省份公布的当年玉米单产纪录,刚到772公斤。
疲态导致“挂空挡”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由于连续多年在脱贫一线高负荷、高强度运转,不少基层干部“5+2”“白+黑”疲态运行已成常态。收官在即,部分干部想要“松口气、歇歇脚”,甚至满足于“压线脱贫”了事,对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无心思考、敷衍应付。
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潘姓贫困户家,记者看到了2018~2019年贫困户政策受益明白卡,里面详细列明了该户的政策受益情况。奇怪的是,明白卡里出现了2019年的两份不同记录:一份列明了教育补助、低保金、养老金等8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4127.67元;另一份则列出11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9983.27元,相差5000余元,且两份记录都有贫困户本人签字和手印。该镇党委书记坦承,这是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细导致的。
一些干部推动项目匆匆上马,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缺乏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导致项目失败。某中部地区一位出列村党支部书记说,2019年该村探索种植了120亩辣椒,流转费6万元,加上种苗、人工投入超过8万元。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偏低,市场行情也不好,最终只卖了2万多元,连本都回不了。
记者发现,一些地方的贫困户危房改造也存在质量问题。中部省份一家贫困户门前,挂牌显示该户危房改造等级为“达标B级”,即轻微破损、轻度危险。但记者在他家屋外土墙看到了多处开裂,由于屋顶漏雨,灶台和二楼夹层还摆放着脸盆、水桶接水。这位贫困户反映,他家危房改造花了1.8万元,村里只是找人在原来的土房里加了几根支撑的柱子和梁,门前抹了水泥地。土墙如故,经常漏雨。
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
脱贫攻坚战越到后期越要注意脱贫质量,越要夯实脱贫基础,越要发挥“绣花”精神,在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细致的工作。“一般贫困户通过四五年的时间脱贫,家庭人均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线,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但这种脱贫还很脆弱。”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位县扶贫办主任说,一些脱贫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易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稍遇颠簸就易返贫,不能有任何松懈。
面对冲刺倒计时,一些干部心态急躁,甚至大搞突击快上或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产业入股“一股了之”,或是没有实行差异化分配,出现泛福利化苗头。
在中部地区一个脱贫出列村,政府部门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统一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政府出钱为我们入股,我们不用去干活,只等着分红。”一名吴姓贫困户翻开自家的扶贫手册说,政府帮他家入股到一家茶油企业,家里5口人按人头算,每人每年分红200元,全家一年就是1000元。“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个钱如果用来帮我们自己发展产业是最好。毕竟这个钱给几年也就没了,此后还得自谋生计。”
一些干部急于求成,脱贫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民心工程的群众满意度不高。记者在某贫困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时,部分未搬迁贫困户反映不愿搬、不敢搬。“虽然一家三口在镇上安置点能分到75平方米的房子,但我还是不愿意去。”一位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在老家有三四亩地种水稻和中药材,12亩林地种杉木。但是安置点离这些土地9公里远,班车时间上午10:30发车,下午13:30就返回,根本没时间干活。“来回还要8块钱车费,不划算。”
急躁心态还容易引发数字脱贫、指标脱贫。记者在一位贫困户的扶贫手册上看到,家庭收入计算一栏写明该户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为1.8亩,2019年变成2亩、亩产1000公斤。但这位贫困户说,自家玉米种植面积一直没有扩大,亩产不足500公斤。而其所在省份公布的当年玉米单产纪录,刚到772公斤。
疲态导致“挂空挡”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由于连续多年在脱贫一线高负荷、高强度运转,不少基层干部“5+2”“白+黑”疲态运行已成常态。收官在即,部分干部想要“松口气、歇歇脚”,甚至满足于“压线脱贫”了事,对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无心思考、敷衍应付。
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潘姓贫困户家,记者看到了2018~2019年贫困户政策受益明白卡,里面详细列明了该户的政策受益情况。奇怪的是,明白卡里出现了2019年的两份不同记录:一份列明了教育补助、低保金、养老金等8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4127.67元;另一份则列出11项内容,所享受政策金额合计19983.27元,相差5000余元,且两份记录都有贫困户本人签字和手印。该镇党委书记坦承,这是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细导致的。
一些干部推动项目匆匆上马,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缺乏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导致项目失败。某中部地区一位出列村党支部书记说,2019年该村探索种植了120亩辣椒,流转费6万元,加上种苗、人工投入超过8万元。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偏低,市场行情也不好,最终只卖了2万多元,连本都回不了。
记者发现,一些地方的贫困户危房改造也存在质量问题。中部省份一家贫困户门前,挂牌显示该户危房改造等级为“达标B级”,即轻微破损、轻度危险。但记者在他家屋外土墙看到了多处开裂,由于屋顶漏雨,灶台和二楼夹层还摆放着脸盆、水桶接水。这位贫困户反映,他家危房改造花了1.8万元,村里只是找人在原来的土房里加了几根支撑的柱子和梁,门前抹了水泥地。土墙如故,经常漏雨。
稳住心神跑好“最后一棒”
脱贫攻坚战越到后期越要注意脱贫质量,越要夯实脱贫基础,越要发挥“绣花”精神,在最薄弱的环节做最细致的工作。“一般贫困户通过四五年的时间脱贫,家庭人均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线,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但这种脱贫还很脆弱。”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位县扶贫办主任说,一些脱贫群众收入来源单一,产业易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稍遇颠簸就易返贫,不能有任何松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