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确保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成功需多管齐下

2020-04-02 10:14正义网浏览:
  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流域开启十年禁渔。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全面禁渔。不过禁令之下,仍然有少数渔民顶风作案:有人利用上百只鸬鹚偷偷猎捕鱼类,一只鸬鹚一天能抓一二十斤鱼。还有人利用地笼,抓捕大量螺蛳,破坏洞庭湖生态。从事非法捕捞的渔民表示:“在湖里转了几十年,就是打鱼,除了打鱼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4月1日腾讯新闻)
  据了解,当下,长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为了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让鱼类资源得到有效的休养生息,长江流域的十年禁渔政策终于落地。十年禁渔已是势在必行,而渔民禁捕上岸也正在成为现实。如今,如何确保十年禁渔成功成了新的议题。 
  其实,早在2003年,我国长江流域就开始实行春季休禁渔,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无法有效确保鱼类资源的繁衍再生,再加上一些渔民的过度捕捞,导致这种短期的休禁渔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仍旧持续恶化。为此,催生了十年禁渔这种长期的禁渔政策。禁令在前,如何才能实现令行禁止、取得实效? 
  严格执法、对违反禁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依法严厉打击当然是首要之义。在鱼类研究者看来,过度捕捞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偷捕滥捕、使用禁止使用的捕鱼方法和捕鱼工具等违法捕捞行为,需用重典惩治。对违法捕捞行为的处罚,我国渔业法早有规定,包括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渔具、渔船,以及罚款、吊销捕捞许可证等,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在十年禁渔令施行之后,对于违法捕捞等犯罪行为更应依法严厉惩治,绝不可姑息纵容。 
  与以往的短期休禁渔相比,十年禁渔给执法部门带来新的挑战:以往执法持续的时间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相对较少,对渔民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执法阻力没那么大。如今,十年禁渔开始,要取得成功需要长期执法,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转变执法手段和方式。为此,执法部门需要在保障机构人员力量、加强设施装备建设、推广监控信息系统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建立协助巡护队伍,充分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动集约化管理等。 
  渔民是捕捞的主体,十年禁渔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将长期失去这个饭碗。尤其是对于几辈人都靠打鱼为生的渔民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没有其他谋生技能,让他们立马上岸不再捕鱼,短期内可能难以适应。因此,通过政策帮扶渔民,以资金补助、帮扶就业、鼓励创业等形式帮助渔民转型就业也成为十年禁渔能否成功的要素之一。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渔民给予短期内的资金补贴和就业帮扶。 
  竭泽而渔则无鱼可渔。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是鱼儿之幸,亦是人类之幸。但确保十年禁渔成功,打赢这场长期的生态保卫战,需要多管齐下,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