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导游职业应向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进阶

2019-12-23 15:01正义网-检察日报浏览:
  不久前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名拒绝额外消费安排的游客被导游威胁“信不信走不出去”,事后当事导游及相关旅行社被依法处以罚款、列入“鼓浪屿综合惩戒主体名单”、取消带团上岛资格、吊销导游证、将当事导游列入旅游市场黑名单等多项行政处罚。12月22日《工人日报》记者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采访,发现在低价旅游、强迫消费、隐性购物等乱象背后,导游“职业生存焦虑”正在蔓延——一边是低价团加速优质导游的流失,一边是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导游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进阶。 
  对游客而言,导游是所到地方的第一张名片,导游给游客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游客对此地的第一印象。但这些年,一些导游却给不少民众留下“黑”的印象——杀气腾腾地直冲着游客腰包而去,达不到目的,不是怒怼就是辱骂。这样的“黑导游”很有可能是全国80万持证导游中的极少数,可他们提供的“抄底”服务却实实在在地毁了导游队伍口碑,拉低了整个旅游服务行业声誉,抹黑了旅游城市的形象,损害了游客合法利益。 
  据被处罚的导游反映,他们“收入不高”。也就是说,就算逼着硬消费,也没换来“黑导游”的“暴富”,反而因为“薪水只能从游客购物提成中赚取”,导致了恶性循环,促使导游队伍劣币驱赶良币,“优质导游流失”。 
  那么,“让导游从游客购物提成中赚薪水”的薪酬体系,是否本身就是一个应该反思的问题。这与旅游法第35条“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第39条“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旅行社不得要求旅游者必须参加旅行社安排的购物活动或者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旅游项目”的规定相冲突。换句话说,不少导游一直以违规所得作为收入来源。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市场怪象? 
  对此,旅行社应该清楚,低价游实际上是旅行社给自己挖的“坑”。低价游是吸引来了游客,然而一番“杀鸡取卵”的操作后,就算这波游客不投诉举报导游和旅行社,也肯定是一次性服务,不可能有“回头客”。而抱着这样“赌徒”心态经营的旅行社,总有翻船的时候,等来的最终必然是“树倒猢狲散”。所以,梦想靠低价游致富发家,或许有零星漏网的,但永远是过街老鼠,见不得光。 
  由此,可以预测的是,随着旅游执法部门打击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黑导游”转行,是必然的;而开拓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市场主体的涌现,正是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这给80万持证导游一个积极信号——把旅游地历史文化吃透,给游客更多新鲜的附加值,不愁扬眉吐气。(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