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宝宝潮”遭遇“师资缺口” 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还要迈过几道坎(2)

2019-10-17 14:16光明日报浏览:

  “编制欠缺,我们尽量做到同工同酬,但很困难。在职称评定和职业培训中需要给聘用的老师创造同样的机会,让没有编制的教师有同样的上升空间。”沈彤深知教职员工的稳定对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幼教老师们真的非常辛苦,每一个孩子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关注,小孩子表达不充分,孩子的健康、情绪都需要老师的观察,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方式也需要老师引导,还有目前更让人紧张的各种安全问题。总更换教师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不利,幼儿园培养出一个称职的教师不容易,如果老师留不住,对幼儿园也会造成损失。”
  中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更缺教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今年8月发布的《西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报告也指出,农村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非常大。相关调查显示,当前34.8%的农村幼儿教师希望变换工作,且65.2%的农村在职幼儿教师曾转换过职业或岗位。
  “不少地区,盖幼儿园,办普惠园,但缺教师。”孙纲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幼儿园缺编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一些地区进行了新的尝试。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贵州省2018年在编幼儿教师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7倍,山东省2018年核增人员编制六千余名。
  在学前教育比较发达的挪威,幼儿园办学成本分担中,中央政府约承担50%,市政承担约30%,剩下的20%由学费承担。而在政府承担的经费中,约80%用于生均经费和教师工资,20%用于幼儿园运营。
  部分学者认为,这给我国财政扶持普惠性幼儿园提供了启示,“钱应该更多花在老师身上,而非硬件建设”。
  这个观点得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冬梅的认可,“如果按照教师人头拨款,问题也许可以迎刃而解”。但这也是破题的难点,首先资源获得上就不均衡,吴冬梅告诉记者,普惠性幼儿园包含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其中公办园又分为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机关办园、事业单位办园、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办园和部队办园。不同办园体制之下,因为办园主体、行政管理上隶属关系不同,会享有不同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会明显向教育部门办园倾斜,而其他办园主体的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获得的扶持力度欠缺。”
  同时,吴冬梅还表示,哪怕是公办幼儿园,也分为公益一类幼儿园和公益二类幼儿园,公益一类幼儿园教师有编制,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待遇较高。公益二类幼儿园有两种体制教师存在,一种有“财政工资”,另一种是“幼儿园出一部分,政府补差额聘用”,两者之间工资差距较大,无法做到“同工同酬”。
  同时,吴冬梅表示,幼儿教师在心理和物质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有来自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的误解,也有因为工资待遇等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压力。虽然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在扩大学前专业学生的招生力度,但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社会地位问题,毕业后留在幼儿园工作的学生数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吴冬梅说。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投入大量经费支持教师参加职后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由于体制的不同,教师职后的发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职称上,很多幼儿园的职称结构是不合理的。教育部门主管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的通道相对是比较明确和通畅的,但是在事业单位办园或者是普惠性民办园,很大程度上职称评审相对滞后,没有通道,也缺乏保障制度。因此,普惠性幼儿园不仅惠及家庭和幼儿,也应该惠及更大范围的幼儿教师,让其能够有更多适宜的途径获得自身的发展。”吴冬梅告诉记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