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围绕检察公益诉讼开展专题询问(2)
2019-09-23 14:09正义网浏览:次
“一定要紧贴民生,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尤其是舌尖上的安全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15年7月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通过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促使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集中下线2万余家店铺,督促立案调查不法网络餐饮商户1903家。”焦慧强举例说,朝阳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职能,推动有关部门将一个公园里的违章建筑完全拆除,恢复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功能,后来回访时,老百姓都表示了肯定。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公益保护,尤其是了解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北京市检察机关依托“十进百家,千人普法”活动开展了大量生动的宣传。“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了解到社会公共利益是什么,从与检察机关的良性互动中感受到红利。”焦慧强说。
公益诉讼当前面临的难题怎么解?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优势和障碍是什么?”李申虹委员直接发问。
据介绍,检察机关相比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动优势、法律专业性优势、调查核实优势和制度优势上。当面临公益受损的情况时,检察机关可以发挥在线索移送、调查取证等方面的权威性,通过梳理一些刑事案件的线索来发现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问题,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焦慧强也诚恳地表示,当前,社会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之间还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目前我们已经和12家社会公益组织达成了合作协议,今年将推进相关工作。”
询问会现场,许多代表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问的问题也十分专业化。“我是搞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我想了解一下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的情况?”江泽平委员抛出了一个公益诉讼工作的延展问题。
焦慧强回应,目前国内鉴定机构严重不足,有的侵权行为比如大气污染、耕地污染等等鉴定时间过长,还有鉴定费支付的问题,都是公益诉讼工作面临的困难。去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全国检察机关首创“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监测实验室”,共赴现场勘查8次,现场跟踪第三方鉴定采样工作3次,召开现场勘查和委托鉴定案件研讨会3场。不仅如此,北京市检察机关正在研发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分析平台,借助大数据提高线索精准性和有效性。(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