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新京报]凭童年照找回被拐孩子示范AI正确玩法

2019-09-05 14:50新京报浏览:
  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其效果、利弊,关键还是看它怎么用,用在哪些地方。 
  最近AI与“脸”搭配的新闻“露脸”几率比较高。 
  在“ZAO”引发用户信息泄露担忧的另一边,AI人脸识别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关注。据央视报道,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五官的成长规律,凭借一张孩子儿时的照片,就能实现跨年龄识别人脸。截至目前,四川省公安厅、深圳市公安局已经用这项技术成功找到了12名被拐超过十年的孩子。 
  父母丢失孩子之痛、社会打拐之难,这在近几年的相关新闻和电影中,都有不少呈现。本次媒体报道的案例中,就有“三岁儿子被拐12年,父母一年走烂12双鞋苦寻儿子”的悲情细节。 
  AI跨年龄识别技术帮助公安机关让多个丢失孩子十年以上的家庭破镜重圆,不仅再次展现了技术创新在侦查领域的重要性,也拓宽了社会对AI应用范畴的认知。 
  其实,AI在“人脸”上做文章,远不只是“换脸”这么简单。在张学友演唱会上多次抓捕逃犯、在重庆机场抓获学霸弑母案嫌疑人等事件背后,都有AI人脸识别的功劳。 
  这些现实案例说明,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其效果、利弊,关键还是看它怎么用,用在哪些地方。 
  毫无疑问,AI技术的发展,是世界性趋势。然而,由于法律及相关边界、伦理的争议,AI的推广应用还存在诸多模糊地带,也需要社会对AI技术的推广保持必要的审慎。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这项技术本身的应用前景。 
  当前不少科技创新首先是应用于消费领域。像AI自动驾驶、娱乐化的AI换脸,都拉近了人们与AI的距离。不过与此同时,这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商业就是技术的唯一价值。但其实,AI应用的范畴非常广,既要对技术本身带来的“滥用”及其次生问题予以警惕,也不宜盲目压缩其在其他领域发挥价值的可能性。 
  AI技术是专业的,其应用上的合理边界,社会大众自有其判断。将AI用在换脸或监控学生上课表情上,确实容易招致争议,用于抓逃犯和打拐,却收获了明显不同的社会反馈,这其实也代表了主流民意的态度——AI人脸识别可以有,但不该被滥用。 
  当然,无论是帮助警方找回丢失被拐孩子,还是识别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都意味着AI人脸识别本身的强大功能。而AI越是强大,越要适配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样才能“尽收其利而避其害”。 
  □任然(媒体人)(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