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北京青年报]“电商专供”不能成为劣质商品代名词

2019-06-18 14:21北京青年报浏览:
  一箱同品牌的纸巾,网店售价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装,网店售价是实体店的一半;一款看似一样的电视机,线上线下价格相差千元……眼下正值“618”电商大促,不少消费者反映,网上搜到同品牌同款商品的价格虽然便宜不少,但收到货后却与实体店有差距。据新华社报道,业内人士介绍,不少商品实为品牌的“电商专供”款。
  “618”电商大促,各大电商平台、商家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声势。很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网络购物车已经被逐渐填满,只等出手下单。但一些有经验的消费者却对电商、网购多了一份警惕心理,因为他们担心买到“电商专供”商品。所谓的“电商专供”,就是专门供给电商,通过网络销售的各种商品,这类商品在实体店是见不到、买不到的。
  为避免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的利润互搏,不少厂家生产专供电商渠道销售的“专供款”,早已成为惯例。按理说,作为一种销售策略,这样做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问题在于,在电商领域,各大电商平台、各路网络商家之间更容易掀起价格战,消费者也更喜欢在各个平台和商家之间进行比价。为了在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厂家就只能想方设法压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于是,“电商专供款”往往就成了价低质劣商品的代名词。
  一些鞋服、箱包、家电、卫浴、纸品更成了“电商专供”的重灾区,简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商专供款”产品只要符合国家相关的生产标准,并不属于假冒伪劣产品,所以难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监管。换言之,“电商专供”商品的出现,只是厂商的一种营销策略,即便可能对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损害,但并不违法违规。
  目前务实可行的做法,一是引导和督促生产厂家、商家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商专供”商品做出明确的标识,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以供消费者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二是需要消费者秉持必要的消费理性,既不要被电商产品的低价眯了眼,也不要被各路电商频频掀起的价格战裹挟进去无法自拔,买回一大堆价低质劣,价值不大的商品。(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