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4)

2019-05-02 17:19求是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一再启示我们,只有抛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打破文明隔膜的坚冰,秉承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一种文明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 
  今天,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命运与共,只有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纵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难发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他反复强调的理念和主张。在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醒人们: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在人类发生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宗教的纷争、族群的对立、文化的冲突挥之不去,有时甚至成为战乱绵延不绝的根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地区热点问题逐渐增多,恐怖主义活动频繁。西方有人甚至就此提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政治的主宰。 
  “文明冲突”真的不可避免吗?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人们期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能够为解决这个时代之问提供深刻洞见。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中作出了回答,指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于文明的包容互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呼吁人类社会携起手来,建立文明和谐、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这一主张超越了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更具进步意义,深得人心。 
  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甚至存在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理性对待。所谓“文明冲突”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把自己的东西视为“普世价值”,总想着强加于人、改造别人,这样必然会带来对立、对抗甚至灾难。近年来,一些国家冲突不断、民众流离失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强行植入外来制度模式,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些惨痛教训再次说明,在不同文明相处的问题上,在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的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是十分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多沟通、多对话、多协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华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记录了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提供了彰往察来的深刻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宏阔的历史视野,回顾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生动阐释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的逻辑,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透过历史的长镜头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多彩的美丽画卷。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客商往来印度、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时期,遣隋遣唐使络绎不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元代,马可·波罗一部游记让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明代,郑和扬帆远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话至今传续……中华文明里凝结着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基因和密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