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2)

2019-05-02 17:19求是浏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天文、历法、医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正是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塑造而成的。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承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也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同各种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反复强调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应该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要搞自我封闭,更不要搞唯我独尊,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们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文明使者”。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话语和表达,用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喻理于事,喻理于情,喻理于史,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讲清楚讲透彻。在布鲁日欧洲学院,他以茶和酒作喻,强调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要携手“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他生动阐明“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他强调世界因为多彩而美丽,要加强中非两大文明交流互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提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他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强调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他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正是基于对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全面把握,对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先后两次提出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议。如今,在国际社会热烈响应下,这一倡议即将在中国的文明古都北京成为现实,有力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思想的传播,“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也随之越山跨海,走向世界、走进人心,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