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心得...基层教师时间去哪了?(2)
2019-04-15 15:02中国青年报浏览:次
教师会“吃不消” 学生会学不好
柯宁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麻雀学校”,全校共9名教师、6个教学班、78名学生。学校虽小,但工作量一点也不少。除了每周近30节课,柯宁几乎承包了学校里所有必要或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这和“其他教师年纪较大,不太熟悉电脑操作”有很大关系。
这一年来,柯宁算了算,自己除了寒暑假,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但用于备课、教学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有时为了先完成各种急需上交的表格、材料等,上课迟到也成常有的事。
“心思根本就放不在教研教学上,反正教学成绩的好与差影响不了饭碗,但这些任务不完成会影响自己的绩效和前途,影响学校的荣誉和发展。”所以一下课,柯宁就赶紧掏出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任务的完成时间。柯宁形容现在的自己是“疲惫中透着迷茫”,“慢慢地,人就开始烦躁,都不知道该怎么当老师了”。
来自陕西省的乡村教师王钧深有同感,“很多上级下达的任务,今天布置第二天就要交表,要核查汇总。”有次,王钧接到任务统计整个乡镇所有在校生信息,“但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在我们学校上学,我们还得赶紧挨家挨户去问,还有的家长以为我们在诈骗。”
王钧还是陕西省“十二五”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的首批人员之一。但他算了算,自己现在花在教学上的时间都不到三分之一,“更别提研究学生了”,至于学生的课要么找老师调课,要么就让学生上自习。但他知道这一批批的农村学生,才是乡村未来的希望所在。
很多非教学任务挤占了教师大量的精力,让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2017年,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曾对2787名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据此发布了《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据他的调查显示,有些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
时间久了,基层教师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李文军已隐隐感觉到,虽然自己学校里很多教师表面上“风平浪静”,私下里却颇有怨言。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学,大多老师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有女老师在临产前还在加班,而这最终导致了基层教师压力大、职业倦怠加剧、学校“留人难”等一系列问题,“有老师连编制都不要,工作不到1个月就跑了”。
让教师慢下来 让教育静下来
在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教师非教学任务过多,一方面与教师的教育责任被混同于监护者的无限责任有关。比如,学生在学校吃午餐,教师要对食品安全负责,要在学生用餐前先试吃;放暑假期间防溺水工作,教师要承担巡检任务;有的地方甚至把教师当作编外的政府工作人员,走访贫困户、搞拆迁、招商引资也要教师去完成。
另一方面,朱永新注意到,在一些地方,各个部门工作任务狠抓落实常常被异化成“进课堂”要求,“而且还要求100%参与度,要拍照或录视频留痕,最后存档、上报完成情况”。加之,有些检查不以结果为评价依据,而过于注重落实的过程,把形式主义套用在学校检查中。检查结果达标之后,又会迎来新一轮的参观学习、领导视察,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
“合理的、有助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活动、评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教师共同成长,形成良好的、上进的氛围。而一些重复的、非必要的、无意义的活动就要减少,甚至就不要再开展了。”李文军认为,给教师“减负”是要减去与教书育人无关的内容,而不是“不做事”。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