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造福亿万农民(2)
2019-03-17 13:04中国经济网浏览: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热点话题。他们围绕脱贫攻坚和促农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导人才向农村汇聚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赋能农村:
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决战脱贫攻坚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今明两年“三农”工作的硬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告诉记者,在甘肃定西,马铃薯实现了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致富薯”“小康薯”的转型,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针对群众增收瓶颈,凯凯农业实施了“一分田”工程,每年向500户贫困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种薯。目前,该工程已带动3000多户农户脱贫,户均增收2000多元。
截至目前,我国已实现贫困人口85%左右脱贫,贫困村80%左右退出。“要建立返贫预警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贺家庄乡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说,东下庄村地处山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条件较差,村民一直靠天吃饭,如今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养牛、养鸡、种核桃,过上了好日子。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落实好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的后续扶持政策,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新业态正加快为乡村赋能,互联网正改变着乡村面貌。“我们一直在探索赋能农村,依托农村电商学院、扶贫实训店等平台,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跨越地域局限,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帮助农民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要推进数字乡村,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最大化挖掘和激活农村潜力,改变乡村面貌。
做强农业: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当前,许多农业重大需求还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科技对接产业需求的创新性不足,导致科技实验品种产量与农民实际生产产量差距较大。按照现有的创新成果测算,水稻理论产量为每亩1100公斤,我国目前平均亩产450公斤;玉米理论产量为每亩2400公斤,我国平均亩产410公斤。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方金华多数时间都奔波在林业生产一线。方金华代表特别注重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他利用京津冀三地林业技术交流机会,多次组织果农学习树体结构改造等新技术,并在廊坊建立5个示范点。“这些新技术是对传统栽培模式的变革,大幅度提高了果品质量。”方金华代表认为,当前林产业发展要在高标准规划种植方面发力,加大先进适用科技推广力度,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坡耕地比重也很大,对保障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不高,尤其是种植、收获阶段‘无机可用’问题突出。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而在丘陵山区,地形条件限制了农机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剡水建议,要有效集合农机行业研发力量,加快对丘陵山区先进适用产品的研发,根本解决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下问题。
提升农民:
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果乡村没有专业人才,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表示,目前,全国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型农村人才、服务型农村人才。
赋能农村:
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决战脱贫攻坚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今明两年“三农”工作的硬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告诉记者,在甘肃定西,马铃薯实现了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致富薯”“小康薯”的转型,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针对群众增收瓶颈,凯凯农业实施了“一分田”工程,每年向500户贫困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种薯。目前,该工程已带动3000多户农户脱贫,户均增收2000多元。
截至目前,我国已实现贫困人口85%左右脱贫,贫困村80%左右退出。“要建立返贫预警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贺家庄乡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说,东下庄村地处山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条件较差,村民一直靠天吃饭,如今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养牛、养鸡、种核桃,过上了好日子。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落实好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的后续扶持政策,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新业态正加快为乡村赋能,互联网正改变着乡村面貌。“我们一直在探索赋能农村,依托农村电商学院、扶贫实训店等平台,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跨越地域局限,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帮助农民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要推进数字乡村,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最大化挖掘和激活农村潜力,改变乡村面貌。
做强农业: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当前,许多农业重大需求还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科技对接产业需求的创新性不足,导致科技实验品种产量与农民实际生产产量差距较大。按照现有的创新成果测算,水稻理论产量为每亩1100公斤,我国目前平均亩产450公斤;玉米理论产量为每亩2400公斤,我国平均亩产410公斤。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方金华多数时间都奔波在林业生产一线。方金华代表特别注重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他利用京津冀三地林业技术交流机会,多次组织果农学习树体结构改造等新技术,并在廊坊建立5个示范点。“这些新技术是对传统栽培模式的变革,大幅度提高了果品质量。”方金华代表认为,当前林产业发展要在高标准规划种植方面发力,加大先进适用科技推广力度,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坡耕地比重也很大,对保障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不高,尤其是种植、收获阶段‘无机可用’问题突出。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而在丘陵山区,地形条件限制了农机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剡水建议,要有效集合农机行业研发力量,加快对丘陵山区先进适用产品的研发,根本解决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下问题。
提升农民:
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果乡村没有专业人才,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表示,目前,全国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型农村人才、服务型农村人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